我国空调从业人员素质浅谈
发展核心技术也好,走技术创新之路也好,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空调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只不过是劳动力成本较低。仅凭这一点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空调制造中心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2年报告,一个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一个中国工人的47.8倍,但如果把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工作的技术含量综合起来考虑,美国实际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1.3倍。这个报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中国如果只靠劳动力廉价这一优势,就只能永远在低端、低技术和低附加值产品上为人家打工。 笔者曾经访问过德国一家著名空调企业。在参观防火阀生产线时,偶尔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一位工人正在装配的防火阀。不曾想这位普通工人很热情地向笔者详细介绍防火阀的性能,并说起这批产品是出口比利时的,根据比利时的防火规范、产品是这样设计的;而按你们中国的防火规范,产品就是另一种形式。一个装配线上的工人,能做到按图纸和按工艺要求操作就算是十分称职了。但德国工人却对产品的设计,甚至国外的规范都能了如指掌。正是有了高素质的工人,才会有高质量的德国货。 反观国内空调企业,人才结构上普遍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却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加工操作的高素人才和从事高水平研发的人才少,在销售岗位上集中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从企业结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才结构无可厚非;而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保证企业的后劲。中国能否实现成为世界空调制造中心的目标,除了有没有核心技术外,关键还在于企业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德国企业之所以能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源于德国有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也开始学习德国经验,办起了高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国家的决策者们清配地认识到,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劳动力至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而高等职业教育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持能型人才的关键。 但可惜的是,传统观念势力太强大了。不客气地说,我们很多学校把高职教育当成生财之道;很多省市把高职教育当成解决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途径;很多企业家把高职教育当成高回报率的产业;很多家长宁可子女复读也要认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道路。加上我们这些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本身就缺乏实际经验。很惭愧,高职教育办了这么多看,企业的劳动力素质也没有很大起色。一方面是企业缺位,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更加注重要有若干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要培养“通才”、要不分专业、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没有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能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吗? 没有国际化的技能型人才,能有世界制造中心吗? 是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是“通才”? 观念站的错位不解决,要建设世界是空调制造中心,难! 在德国,大学从事学科教育,培养博士;技术大学或工业大学从事职业教育,培养工程师。只是分工不同。在中国,大学和高职学院,成了层次的差别。因此,也就成了水平的差别、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所带来的压力,迫使许多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已的层次,向普通大学靠拢。使得高职教育日益与普通本科趋同。全国设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高校近几所,其实完全可以有一大半改成高职,实际产学研结合,真正为企业培养第一线的应用人才。 至于企业研发人才的培养,笔者曾经发表过议论,此处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中国要成为世界空调制造中心,必须解决好“两头”人才培养的问题,即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和研发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