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模式日趋成熟市场推广尚需政策推动
热电联产项目最大的优势是节能环保,它可以实现居民住宅的供热,而且还能用于工业项目用能。业内专家表示,国家应进一步规范热电联产管理,细化相关政策,做一些专门的研究和规划。地方政府也应做好供热规划,把供热和城市建设纳入有序轨道。
本报实习记者 叶涛综合报道
日前获悉,山西省大同市在治理煤矿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过程中,采用清华大学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解决了大同煤矿集团6万多户“两区”居民的集中供热问题,开辟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的新途径。
据了解,此项供热改造工程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情况下,通过在热电厂增加吸收式余热回收专用机组,提高了热电厂49%的供热能力;通过在部分热力站增设吸收式换热机组,使热网输送能力提高了66%。与此同时,热电厂的供热能耗也降低50%,减少了一半的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
“如果在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利用现有的热电联产机组和供热管网,5年时间内就可以节约标准煤1.1亿吨,相当于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总量的18%。”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表示。
节能环保优势明显
“热电联产项目最大的优势是节能环保。”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高级工程师唐飞介绍说,“与热电分产相比,热电联产供热标煤耗率低约15-20千克/吉焦,发电标煤耗率低约30-50克/度。”
据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北方地区供热建筑面积超过90亿平方米,采暖期因地域不同从3个月到6个月不等,目前城市采暖仍以煤为主要燃料,全国每年采暖能耗达1.8亿吨标煤,是我国建筑能耗最大的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付林博士介绍,目前采暖是建筑能耗“大头”,北方地区的采暖能耗占全国城市建筑能耗的40%。城镇集中供热主要采用热电联产、电动热泵、燃煤锅炉房三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锅炉房,污染大、效率低但应用广;电动热泵是新兴产业,但需要有地热条件;热电联产是目前效率最高的供暖方式,但公众所知不多。
“北方城镇建筑采暖是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目前锅炉房供热占到全部供热的50%以上,因而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山西太原就提出2-3年内实现热电联产供热全覆盖,就是因为锅炉房供热污染大、效率低。”付林举例说。
“热电联产不仅可以实现居民住宅的供热,而且还能用于工业项目用能。”一位业内专家强调,“很多工业项目,比如说大型印染厂、化工厂,甚至洗衣厂、酒店、医院等,都可以使用热电厂的热源。”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热电联产既生产电能同时又生产热能,它将高品位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是一种高效率的能源利用形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综合效益。”该专家表示。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热电联产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有 6-7个省热电联产还是空白。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我国未来的工业和居民采暖热力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到2011年,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将在2005年的69.8吉瓦的基础上新增50吉瓦,增长到 120吉瓦左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居民采暖热力需求。
与热电分产相比,新增的50吉瓦热电联产机组可形成 4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与此同时,现役电厂中具备改造为热电联产机组的潜力也很大。据了解,目前单机容量135-300兆瓦的现役凝气火电机组中,具备供热改造条件的有 86个电厂,总装机容量 63.47吉瓦。将这些火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技术可行,投资不大,改造工期较短,可以形成5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
此外,还可进一步考虑采用热电联产替代目前既有的工业供热和居民采暖供热的部分小锅炉。如果把当前 30%的既有工业锅炉和 20%的既有采暖锅炉改造为热电联产供热方式,将可形成近2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有专家表示,如果从新增热电联产装机、对现役凝气火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对既有的部分小锅炉改造为热电联产供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发展热电联产的力度,将可形成1亿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能力,从而为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行业期待政策细化
热电联产因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热电联产进入了快速发展应用时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来看,我国热电联产的发展水平还不均衡,在热电规划、单机容量、厂外管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提高。
“目前国家缺少对省级热电联产专项规划的具体规定,往往会出现各地从单纯满足当地热力需求出发而争上热电项目,以及热力与电力难以做到协调平衡的情况。”业内专家表示,“另外,热电联产项目还普遍存在配套厂外热网建设资金来源不明确、不落实,建设进度滞后等问题。”
据了解,由于部分地区热电联产与锅炉供热“同热不同价”,热电企业虽然节能环保却不能享受到锅炉供热同等的价格、优惠政策和补贴,经常出现拖欠热费、向热电企业额外收税等现象。“而污染程度更高、效率更低的小锅炉分散供热却无此项费用。”业内专家表示。
由于相关细化政策的缺位,导致各大电力企业对于热电联产项目的兴趣点在于装机容量,而不是以供热为根本出发点。热电联产项目的用途被一定程度地扭曲。
“尽管2.5万千瓦的背压机就能提供30万千瓦的抽凝机的热量,但是电力企业的兴趣不在于供热,所以供热效率更高的背压机技术遭到了冷落。”业内专家表示,“企业的这种做法违背了降低火电装机比例的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推动热电联产更好地发展,国家应进一步规范管理,细化相关政策,做一些专门的研究和规划。地方政府也应做好供热规划,把供热和城市建设纳入有序轨道。对于相关政策的修订,尤其是具体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部门,需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协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