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空调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困境
2004年02月05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在彩电“中招”后,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的中国,空调企业会否面临同样的命运成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据了解,去年我国空调出口量同比增长87.5%,其中海尔空调的出口量占到其总销售量的1/3。据美国著名杂志《APPLIANCE(家电)》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空调市场前三强中,就有中国海尔的名字,市场占有率达12%,比2001年前进了两位,成为美国空调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
由于内销市场价格战混乱,各空调企业尽力向外拓展市场,海外市场成为2003年空调业的一个亮点。在2004年冷冻年度开始之际,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已开始加大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有了彩电行业的前车之鉴,空调企业应吸取经验教训,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保护自己不再遭受打击。
2004年年初,春节旺季,家电行业毫无意外地迎来一轮价格战的高潮。高端彩电降价、淡季空调跳水、商家高喊“全市最低价”……一如既往,2004年家电行业的对抗还是从价格开始。
今年最受行业关注的价格战,是空调领域全行业大规模的价格对抗。实际上,刚进入2004年冷冻年度,以格力为首的一线品牌就发起价格战。自美的空调改变思路、在2003年大幅调低价格进攻市场以后,格力成为一线品牌不再坚守价格阵地的又一例子。国内空调行业三大一线品牌中,仅有海尔依旧坚守价格阵地。
按照价格战的惯例,只有行业老大加入了,才算是真正具有洗牌意义的价格战。格力电器总经理董明珠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格力作为上市公司,一直强调规模创造效益,规模上去后,把多余的利润让给消费者是正常的。而这种让利,也意味着把二、三线品牌的利润进一步压缩。美的制冷事业本部总经理方洪波预测,空调行业将在2004年或者2005年价格探底,具体表现为市场价格走到谷底,众多中小品牌退出,在之后的几年内,空调行业寡头竞争的垄断格局将逐步显现。
2004年价格战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价格战看似是价格上的对抗,其实拼的并不是价格,而是价格背后的技术成本、规模成本以及整个企业运营的系统成本,这些支撑一个企业打好价格战的要素,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市场的压力。这对于国内家电企业而言,大浪淘沙是必经的历程。
连续一年来钢材、塑料、铜材等原材料价格的飞涨,给一向以低价拼抢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带来一个大大的难题。随着钢价的上涨,作为钢材消耗大户的家电、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使家电企业们叫苦不迭。尤其以“价格战”见长的国内空调企业,在压缩机价格暴涨近70%的压力下,低成本策略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业内人士预测,根据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今年国内家电制品原材料大幅上涨已成定局,中国家电企业将在高成本、低利润的困境中走过2004年。
据美的家用空调总经理王金亮透露,从2003年1月开始,国内的空调压缩机已经进行了三次大幅度的调价,总涨幅接近70%,随着目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的继续走高,2004年春节后空调器厂商成本下降的空间将极为有限。同时,在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下,上挤下压中的空调行业可能将重新洗牌。
但由国美、苏宁等大型经销商反馈的信息表示,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哪家企业有涨价迹象。有经销商坦言,空调业今年竞争将更加激烈,价格下降还来不及,更不要提涨价了。在冰箱、洗衣机行业也不太可能,因为涨价必须建立在行业价格普遍上涨的基础上,哪一家先涨价,哪一家就丧失市场份额。而要想达成涨价联盟的默契的话,在家电业内更不可能,因为在竞争过于激烈的背景下,必定会有人做联盟的背叛者。
但是也有专家表示,相对来说,众多空调厂家在压缩机宣布涨价后纷纷言称不涨价就显得有点“咬牙”了。
尽管目前家电一再强调进口和国内钢材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按生产计划采购到足量的钢材,影响了生产,但截止到目前,除还没有任何一家空调企业勇于宣布涨价。奥克斯空调市场总监郑晓龙反而表示,原材料涨价有利于行业洗牌,因为目前大企业实施的都是集团化采购模式,而弱小企业资金有限,他们的临时性采购确实提高了很多生产成本。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国空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