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国内氢氟酸市场行情综述
2008年国内氟化工面临原料价格飞涨,生产能力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和政策调整新的情况。国内氢氟酸生产技术在突破万吨技术后,随着有机氟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呈现高速发展。2005年底国内氢氟酸生产装置总量达到59万吨,实际产量达到46万吨;2006年底生产能力达到66.6万吨,实际产量52.4万吨。2007年生产能力达到79.4万吨,实际产量61.8万吨。2008年9月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2005-2008年氟化氢生产能力年均增长为19.6%,产量增长10%。
国内2006年硫酸价格在300-400元/吨,2007年4月价格上升600-700元/吨;2007年11月上涨到1200-1500元/吨;2008年4月上涨到1600-1900元/吨。硫酸价格之所以强势是基于经济过热和供求失衡为借口的资金炒作行为。2008年萤石价格基本保持小幅增长,价格在1200-1400元/吨。2008年,氟化氢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达到8000-10000元/吨。
就无水氟化氢而言,从年初的8500-9000元/吨,一路迅速上涨,在6月中下旬,达到高点,增长到10400-10600元/吨。这源于上游主要原料硫酸价格飙升,成本的增加,推动氢氟酸市场的上扬。纵观国际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由于萤石资源日趋枯竭,无水氢氟酸生产正处在停滞和下滑时期,加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氟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蓬勃发展,导致无水氢氟酸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供不应求。
进入7月份,氢氟酸市场出现了下滑的倾向,氢氟酸价格再次上涨的空间不大。随着国内氢氟酸下游产品需求减少,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下游氟化盐开工情况较低,无库存,有订单即随产随销,至今市场行情低迷不振,无水氟化氢目前出厂报价在5700-6000元/吨左右,低端报价在5000元/吨,氟化氢产品价格在成本线附近,厂家也表示几乎无利润可言。此时厂家库存开始慢慢增加,甚至出现了库存积压的想象,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大多数企业降低开工负荷,开始停车检修,氢氟酸市场显示相对清淡格局。由于下游产品市场疲软,目前国内整体氟化氢行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上游萤石资源的紧张,部分厂家开始找寻新的途径,避萤石法用其他资源生产无水氟化氢。拿贵州瓮福蓝天举例,该公司从磷化工业中回收氟资源,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萤石法生产无水氟化氢工艺技术的新途径,首创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的新途径。
影响因素分析
1、发展现状 生产能力的增加和短期内产量释放,造成原料上涨,特别是对萤石的刚性需求。氢氟酸后续产品国内已经过剩,高品质的氟产品又缺乏技术,由于氟资源紧张而形成的氟化工发展怪圈使中国氟化学工业进入既浪费资源又效益大幅下降的困难境地。
2、装置盲目上马开工 有机氟是中国氢氟酸发展动因,目前,国内有机氟烃工业的两大类产品:含氟聚合物和ODS替代品快速发展直接推动氟化氢的需求增长。国内空调生产为制冷剂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制冷剂134A生产能力的增加。国内部分省份地方政府为调整当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以发展氟化工产业为前提条件,配置萤石资源,首先考虑上马氟化氢,再考虑发展能大量消耗氟化氢的下游产品,R22和氟化铝为首选,往下不断延伸。现有氟化工大型企业,实施一体化战略,为保障原来供给、降低生产成本,自身配套上面氟化氢装置,其中更为重视的是萤石资源的保障。其中以山东东岳化工、中化集团、三美化工、星腾化工为代表。
3、议价能力 氟化氢生产企业议价能力不断降低;对下游项目热情不断升温。2008年中国经济在国内有效需求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增长有限的条件下,氟化氢生产及投资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情况,经济效益呈现下滑趋势。
4、出口导向特点短期内无法改变 中国对萤石资源价值的再认识和国内氟化工行业规模、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大宗氟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氟化工产品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使跨国公司更多地参与中国基础氟化工生产成为必然。同时,中国的氟化工更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出口导向特点更加突出。
5.政策对氟化氢行业发展影响 2006年9月国家发布财税[2006]139号,取消氢氟酸产品出口退税。2007年6月19日财税[2007]90号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取消出口退税2007年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资源型、耗能型、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出口受到限制。2008年出口进一步严格。2008年1月氢氟酸产品出口关税提高到15%;同时,6种无机氟盐产品(氟化铝、氟化氢铵等)被列为禁止外商投资第2批名单;萤石开采明确列为禁止外商投资目录;2009年氟化物出口可能将进一步严格,是通过关税、还是更严厉的配额出口,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