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空调品牌将剩“15家”

2004年08月27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目前,空调行业前十位品牌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全国空调市场中的品牌近100个,能够在主流渠道流通的品牌不到30个。而两年前,全国空调市场的品牌500多个,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不足50%。短短几年时间,国内空调行业就成功完成了量化积累后的质变,升华到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

预计明年,能够在主流渠道流通的空调品牌将不会超过15家。品牌集中度的提升,表明了空调市场日趋成熟。

品牌集中度迅速提高

目前,国美、苏宁等全国性家电连锁的流通渠道内部,每一家经营的空调品牌都不会超过30个;在众多二、三级市场渠道内部,每一个传统经销商所经销的空调品牌总量则不会超过20个。而以美的、格力、海尔、科龙为代表的行业前十位品牌的全国渠道网络覆盖率都在50%左右,而行业前三位企业的市场网络覆盖率更是达到了75%以上。

这一现象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商家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增强对其所推广品牌的支持力度,会择优、择利地去选择一些空调品牌,而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理所应当地受到他们的欢迎;第二,大品牌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技术领先、产品丰富、质量过硬等相多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明朗,大品牌与小品牌之间的竞争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今年的市场,品牌集中度最明显的表现是,原先充斥市场上的众多中小品牌已经难觅踪影,空调品牌的市场淘汰率高达50%以上,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一份空调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显示:85%以上的消费者在进入家电卖场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其需要购买空调的品牌,数量大约在3个-4个。而消费者获知品牌消息的渠道大多是通过长期的电视广告、周围人群的介绍及推荐。而符合这种选择标准的品牌一要有实力,能够长期投入广告宣传;二要有良好口碑,依靠长期以来积累的品质与服务。

品牌成竞争亮点

今年,厂家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日益匮乏。在经历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机资源紧缺、“电荒”、运输市场整顿等一系列的相关联危机后,价格战已经难担重负、终端促销手段作用范围有限、概念炒作更是缺乏市场关注点,而服务也是大同小异,众多的竞争手段失效让企业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整个市场陷入了同质化的尴尬境地。

格力、美的、海尔等一批业内公认的大品牌都在这种状态下尝到了品牌化竞争的甜头。许多消费者在进入卖场后只认品牌,之后才会考虑其他因素。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是LG、松下等部分外资品牌。

应该说,经过了今年的市场混战后,空调市场格局的划分进一步清晰,在全国主流流通渠道将会出现超强竞争力品牌、较强竞争力品牌、个性化品牌以及候补型品牌4大类别,而每一个类别的品牌数量将不会多于4个。

一些区域性的品牌,由于受到当地市场环境、政府保护、低价手段等一系列宏观及微观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发展空间。

可以预计,明年空调市场将迎来更为残酷的一年,是各个厂家拼实力、拼耐力的一年,只有拥有一定稳定的消费群体,提升品牌影响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引发多元化扩张

就在品牌效应初显之际,一些大品牌开始发掘隐藏在品牌背后的种种利好因素。近年来,一些家电企业展开的多元化扩张便是品牌效应延伸的最好注解。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当海尔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之后,海尔向消费类电子、厨卫等关联领域扩展。同时,TCL、海信等企业,由家电业向3C产业融合。

从这些厂家的经营策略来看,他们大多事先通过前期积累的品牌拉力,再借助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快速实施多元化扩张。随后,则通过建立在成功扩张基础之上的力量,实现品牌拉力的二次提升。这种途径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必须明确的是,在扩张之初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拉力能否真正有力支撑企业的扩张?这种支撑力量有多久?一系列难题都成为限制企业多元化扩张的瓶颈。

品牌,这块极具诱惑力的蛋糕,在为企业的市场战略加油助跑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市场化操作增加了隐性风险。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报 沈闻涧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