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工业借高档空调驰骋中国市场(1)
2003年03月31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淮海路在上海市中心横贯东西,路两旁高档名牌商店、百货商店、餐馆鳞次栉比,即便是在不论白天黑夜都熙熙攘攘的上海也是屈指可数的繁华街道。而以绝对优势超过竞争对手、掌握了这一带主要商店、餐馆、大厦办公空调中60~70%份额的就是大金工业。
1997年3月,大金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上海的合资工厂--上海大金空调开工,从此以后,大金工业在中国的空调业务顺利扩展。2002财年,上海大金的销售额为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比上年增加33%,预计包括进口在内日本大金工业的销售额为3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比上年增加3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利润率之高。上海大金在开工第二年,单年度实现赢利,第三年累积亏损便一扫而光。随后相对销售额的税前利润连续4年超过20%,估计2002财年约为24%。与在此之前7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的总投资额相比,成为累积赢利超过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的“优等生”。
在中国的空调业务获得如此稳定的高收益,至少在其他日资企业中是见不到的。因为在中国有400家空调厂家,激烈的价格竞争严重地影响了收益。
瞄准飞速增长的商用空调市场
大金工业几乎没有从中国生产基地对外出口空调。反而从日本进口、在中国销售,那么为什么该公司的收益还会如此之高呢?其原因就在于经营的商品、销售对象,以及销售方式与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区别。
2002年,中国的空调总产量约为2300万台。其中有1200万台在中国国内销售,800万台用于出口,约有300万台堆积在流通渠道的仓库中。正如普遍估计的那样,目前中国空调库存积压已接近1000万台,空调市场持续供过于求,这就是导致空调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
其中,结构比较简单的家用空调已经陷入了抛售大战。近两三年以来,空调价格每年下跌20~30%,相当于在日本6~8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用的最小空调,曾经在一年内便宜了近30%。今年年初,中国厂家的产品平均零售价跌破2000元,这一价格恐怕是单靠降低成本无法达到的。
而大金工业在中国生产的空调则根本不参与价格战。大金工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使用一台室外机带动多台室内机的商用“中央空调”领域,以能给事务所的几个房间供应冷气的大功率产品为主力。随着城市开发与建设热潮的兴起,商用空调成为需求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价格每两年下跌10%,可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从供货金额来看,大金工业在各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政府机关(24%)、学校(21%)、通信基础设施(20%)、银行证券(40%)、连锁店(24%)。小型机多为个人事务所及小商店使用,份额为4%,整个商用为17%(大金工业推算)。
这些数字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大金工业的中国战略。“在中国确实有对先进技术不惜一切代价的市场,比如国家及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建筑物、通信等基础设施、包括外资在内的全国连锁店等。由财政支出等予算充裕、需求稳定的市场是高收益的秘诀”,大金工业负责中国市场的川村群太郎专务这样说到。
大金工业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是全球通用款式,用中国的物价水平来衡量略显昂贵。然而,大金工业的基本战略就是,不生产以量取胜的低档产品,而是以自己擅长领域的产品,瞄准价位高同时又有销路的市场。
大金工业的销售方法也与其他公司有很大差别。由于中国严格限制外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卖店,因此多数外资企业都在中国各地设立大型代理商店,向零售店及消费者销售商品。
而大金工业的产品则采用“单品料理”的方式,针对具体客户定制空调系统,基本上属于“首先确保客户,然后设立代理商”。大金工业的做法是:直接说服负责采购的人员,根据具体的建筑项目提供系统方案,以此引吸客户。
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是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技术研讨会。在中国,就象医院归卫生局、学校归教委管理一样,地方政府中有各个管辖部门,在这些部门中有技术人员与负责采购的人员。大金工业每年举办250次研讨会向这些人介绍最新的技术与施工范例。这些希望学习新技术的人们热情很高,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参加研讨会。在这些研讨会上登记的人每年达几万人,这些人便成为了大金工业推广产品的基础。
“在演讲时欢迎提问。具体地说,现在有没有正在设计的项目”——研讨会上不失时机地向对大金工业产品感兴趣的人提出这样的话题,对他们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顺便把话题扯到了生意上。上海大金拥有250名业务人员,其中有100人都是能设计空调系统的工程师。经常可以拿出厚厚的列有一二十个案例的提案书,来显示他们雄厚的技术力量。
--摘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