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召开
今天(12月26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宣布启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发展模式及新的企业精神和作风。至此,海尔进入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的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尔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升级创新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张瑞敏这样诠释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别: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海尔品牌在世界各地本土化名牌的集成。
为什么要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张瑞敏认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要求的水到渠成。从外部竞争环境看,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竞争对手的一体化,驱使全球品牌一体化,品牌竞争力就是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浓缩体现。从内部发展要求看,海尔在国际化战略阶段,已初步实现自主品牌的优势积累和全球品牌运作的本土化基础,下一步必然的目标就是世界各地本土化名牌集成的全球化海尔品牌。
新的竞争战略需要新的发展模式,海尔的新发展模式是“人单合一”:即人码、物码、定单码三码合一的全程信息化闭环。简单地说就是每个定单都有人负责,如果造成库存和应收就应该有具体的人“买单”。
以新的全球化品牌战略为导向,以自主创新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为武器,海尔将在全球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
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国际化标准的探索。目前,海尔已小有所成:2005年,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和洗衣机双动力技术两项技术入围国际标准评审,实现了从产品的竞争到行业话语权的争夺。到2005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连续七年累计申请专利最多。
从传统领域的整机制造到垂直纵深发展的探索。海尔利用已形成的门类齐全、规模效应的优势实现从整机制造到专业零部件、新型原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的垂直纵深发展。在零部件领域,海尔已形成1600万台电机的生产能力;在新材料领域,海尔已形成能够生产30多种纳米材料的国家级新材料基地;在机器人领域,海尔已形成年产超千台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从营销产品到经营全球化品牌的探索。随着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美誉的提升,海尔品牌全球市场运营中的地位也日益彰显。在设计领域,海尔吸引200多家国际化品牌与海尔联合开发;在制造领域,目前17个国际合作工厂为海尔品牌加工制造;在营销领域,许多品牌利用海尔的品牌美誉和全球化营销网络,打海尔品牌走向全球市场;在物流领域,海尔吸引进入中国的多家外资企业委托海尔做物流;在配套领域,海尔吸引74个国际化供应商到海尔工业园周边建厂;在售后服务领域,海尔品牌吸引全球众多著名专业化服务商和呼叫中心为海尔品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