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中醒来:2006年1月长岭重组内幕
曾几何时,“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长岭-阿里斯顿”牌冰箱随之响彻全国,“长岭”商标由此成为全国“驰名品牌”,陕西长岭股份公司因而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全国性知名企业。
然而,事隔几年,今天在大城市的冰箱市场上似乎忽然间难寻“长岭”的影子,那么,那位“大树底下”“纳谅”的西北汉子怎么难见声响了呢?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渐展开,西部地区的企业,尤其是西部知名企业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成效如何,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西部知名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西部知名品牌的规模和高度怎样。由此,记者开始寻觅“长岭”这个当年西部地区响当当的品牌之踪迹!
一、 西部骄傲,曾经的辉煌不再
长岭股份公司的“长岭”牌冰箱曾经是中国的五大国产冰箱名牌之一,长岭公司曾经是中国非常知名的企业,创造过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大冷冻室冰箱、第一台双温双控制抽屉型冰箱、第一台无氟冰箱、第一台电子显示冰箱、第一台电脑冰箱、第一代抗菌保健型冰箱……这许许多多的“第一”见证了长岭曾经的辉煌和骄傲!在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在陕西等地,“长岭”几乎都是家喻户晓,长岭股份公司为西部地区的企业比肩全国挣了光、添了彩!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作为最老的一批国有企业,长岭公司的体制弊端日渐显现,所有者的事实缺位,“内部人”控制的缺陷,使长岭股份公司的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日薄西山。同时,由于偏离核心业务的多元化扩张未见成效,造成长岭股份公司的银行负债过度,无力偿还,并戴上了“ST帽子”。
记者查阅了长岭股份公司发布的2004年年度公告,调整后的长岭股份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为负近1.6元,以3.97亿的总股本计算,公司股东权益已经为-6亿元;而另据了解,长岭公司尚存在着超过10亿元的债务。截止2004年底,长岭公司的两大主业中,冰箱生产基本停滞,而尚具竞争力的长岭纺电产业也受累公司整体的债务包袱和负面影响,纺电公司的技术骨干不断流失,公司已处于暂停上市等待恢复上市的报批审核过程中。
二、 艰难重组,点燃希望之光
为了保护西部地区的知名企业,为了重塑“长岭”品牌形象,为了维持的社会稳定,为了保护广大中小股东、银行等利益关系者的切身利益,长岭的大股东陕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多次研究,并经报请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对长岭实施重组。
经过多家的竞争和选择,陕西省国资委最终选择西安通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向后者转让其所持有的国有股权(29.98%,1.19亿股),并于2005年3月7日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该重组方案并经长岭职工代表大会对其中的员工安置方案以高比例投票通过后,方案进入正式实施,长岭的重组工作旋即全面启动。
在充分竞争的家电产业,引入民营资本完全符合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这也为陷入困境中的长岭股份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但在实际重组过程中,却难免好事多磨,起伏连连。
首先,国有股份存在法律暇疵,增加了重组中的艰难。长岭股份作为深圳上市的国有股权,其股权转让需经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审核。
根据重组协议,陕西省国资委保证其所持长岭公司的国有股不存在针对其的诉讼、仲裁或争议;而据长岭公司在2005年7月16日《政券时报》上发表的公告,该部分待转让的国有股被司法查封冻结,源于湖北省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执行一起货款纠纷案件中对陕西省国资委所持有的国家股予以冻结。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黄石中院的做法不予认可,但国家有关部门需待长岭国有股权的瑕疵解决后,再行审议股权转让事宜,这种突现的股权暇疵不仅大大迟滞了长岭股份转让的审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重组的难度。据悉,陕西省国资委和相关部门已经与湖北方面多次接触协商调解,相信此事在两地政府组织的高层次沟通协商中会得到妥善解决。
其次,资金到位延后,又给长岭股份的重组带来艰难。据透露,出于支持长岭发展的考虑,解决历史造成的6个亿负资产和超过10个亿的债务,也为了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在2006年底前解决大股东资金占用等遗留问题的要求,陕西省国资委在重组中承诺归还此类占款。据长岭公司2004年度报告,此类占用余额近4亿元,这就有了各种关于陕西省国资委支持解决4亿元债务(含资金和资产弥补)的说法,包括在协议签署后6个月内支持解决1.5亿大股东占款归还的承诺等等。受国有有关部门审批和股份过户的实质性影响,虽然到2005年10月底,大股东还款金额已近5300多万元,但距离重组协议规定的1.5亿元还款额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处于困难中的长岭股份,最需要资金的及时注入以帮助恢复生产和开拓市场,资金到位的延后又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重组的艰难。
然而,艰难不等于没有希望,恰恰相反,希望之火往往正是由艰难所点燃的。长岭股份公司的重组得到陕西省和企业所在地宝鸡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长岭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这为重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重组双方交流顺畅,良性互动,协同努力,使得长岭股份公司在重重困难、艰难险阻中充满了希望。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向政府报批的方案中,陕西省国资委通过支持长岭集团归还大股东4亿左右的欠款将集中用于发展长岭股份公司的生产和解决支付长岭重组改制中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西安通邮公司方面承诺在重组后的三年内对长岭以增资或赠与的方式投入不少于5.2亿元的资产,用于长岭的产业改造,包括技改投入和品牌建设等;承诺长岭股份的名称、工商注册登记地、现有产品品牌不发生变更,确保股份公司按照经长岭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员工安置方案》落实相关内容,维持长岭股份公司的现有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这些实质性的措施,有效保证了“长岭”作为西部著名品牌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为西部地区知名企业的振兴点燃了希望之火!
困难再大,过程再艰难,“长岭”这杆扎根于西部的大旗不能倒!长岭是西部地区国有老企业再造的典型,长岭是西部地区知名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排头兵”!
三、 “纳凉”之后,长岭在顿悟中醒来
重组中新旧思维的激烈交锋,新旧体制的猛烈碰撞,重组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各种流言蜚语的频繁光顾,不仅没有吓倒纯朴的西北汉子,反而唤醒了曾经在“大树底下”“纳谅”的长岭人!长岭人认识到,谁也不能再“纳凉”了,否则,失去的将不仅仅是饭碗,不仅仅是市场和用户,而且还是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是“长岭”这个从黄土高坡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是“长岭”这个曾经为之流血流汗的西部骄傲!
重组解决了长岭发展中的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而运营机制等经营层面上的问题更有赖于长岭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自从2005年5月份开始重组之后,长岭股份公司新的经营管理团队一手抓冰箱产业的恢复生产,尽快赢取市场信心和客户信赖;一手抓管理创新和制度再造,通过逐步优化内部管理来降低综合成本和促进市场开发,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长岭人根据企业现实,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开拓二、三级细分市场,先在农村局部市场取得相对优势;同时,积极联合“小天鹅”、“小鸭”的知名品牌,在白色家电领域做好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通过合作来促进竞争和发展;密切跟踪家电市场发展新潮流,不失时机地开发新产品,以农村“包围”城市,从而使得长岭早日成为国内白色家电行业的另一实力集团。
长岭人深刻理解旧体制带来的旧机制的弊端,他们在重组中对冰箱产业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了全面梳理,优化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积极向管理要效益。国有企业的重组中,最为艰难和敏感的莫过于组织结构的安排和人员的配置,但长岭人知难而上,从2005年3月份开始就按照重组规定的《员工安置方案》,本着自愿协商的原则,重新整定机构和岗位编制,整合西安和宝鸡两地的冰箱生产基地的管理流程,逐步发挥资源与能力优势。据了解,按照《员工安置方案》,截止上半年公司分流的员工人数近420余人,为此支付的员工安置费用约1000余万元。同时,本着稳定发展、逐步改进提高的原则,在机构的整合和人员的重新选聘上岗中,实现了保持管理团队的相对稳定,部门经理人员和公司高管层未因调整而免职一人,仅是在整合中对人员分工做了优化组合。
在市场营销方面,长岭人对冰箱的销售体系进行了整顿,重建销售网络,规范了管理,明确了责任,并从实际出发重新确立了全新的销售战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甚至还出现了少见的“等货卖”的景象。在技术创新方面,长岭人紧锣密鼓地进行家电新产品的研发,新品已处于试制阶段,产品研发和创新已有了积极进展,预期在春节前后2006款新产品将逐步推向市场。总之,经过半年多的重组,长岭股份公司的产、销、供、研发等各环节后已经疏通,基本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长岭在新的一年中开始腾飞打好基础。
长岭股份公司的重组和新变化,得到了跨国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的充分信任。东芝公司的冰箱OEM订单经过全国选秀,最终花落长岭,仅2005年下半年就将2万台冰箱交由长岭OEM,2006年东芝公司还将10万台冰箱交由长岭股份来OEM。另据悉,长岭股份也已于2005年10月在深圳交易所恢复上市。
据专业人士分析,长岭作为曾经的国内五大冰箱名牌之一,其产品在市场上和客户心目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虽然长岭股份公司历经艰难,但仍拥有全国一流的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长岭股份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优秀的工程师、熟练的工人、敬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流失,仍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只要对长岭股份改制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机制,强化管理,长岭股份将在2006年很快摘去ST帽子,重塑“长岭”品牌,前景可期!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形势的支持下,长岭人将以重组为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不断提高企业凝聚力,积极打造驰名商标“长岭”的另一个辉煌!“纳凉”醒来西北汉子“长岭”,焕然一新,必将给期待西部大开发的人们带来新的惊喜!长岭股份公司的发展和振兴,“长岭”品牌的复兴,从一个侧面注解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