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竞争向价值战回归
在2004冷冻年度的高速增长之后,2005、2006冷冻年度的中国空调市场似乎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两年来市场总额一直徘徊在2004年度的水平线上。对于2006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整体表现,“灾年”、“真正的冷冻年度”、“跌入冰河期”等字眼充斥于各大媒体,相关调查数据也表明,2006年我国空调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有专家认为,不能因此就说行业陷入了困境,2006年其实是我国空调发展的“理智之年”,从这一年起,市场开始走向价值竞争。
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统计,2006冷冻年度国内空调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5180万台,历史上首次出现下滑,相比上年同期下滑了5.8%,而2005年度的市场增量也只有4.2%左右,这说明我国空调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未来想要出现2004年度那种40%左右的增长几乎不太可能(见图1)。
专家们一致认为,2006冷冻年度出现的销售量下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1999年起空调业就开始了一轮高速发展,市场容量平均以每年超过30%的幅度递增,空调的消费量已被大大释放,在高速增长后出现一定的回落实属正常;二是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为代表的一级城市,空调普及率超过70%,接近饱和状态,因此,需求增速开始放缓或者是负增长,同时近几年发展势头看涨的三、四级市场受制于消费理念、市场分散、居室不配套、售后服务难度大等条件制约,短期内还无法弥补一级市场的衰退;三是2006冷冻年度空调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有所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减少。此外,宏观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压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新增需求,而家用中央空调在城市新开楼盘中的推广也正逐步挤占传统家用空调市场,台风频频登陆更是在天气因素上对国内空调的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各品牌操作更加理性
与2005冷冻年度相比,价格上升是2006冷冻年度零售市场比较突出的特点。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利润下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众多生产企业已经体会到价格战带来的负面效应,纷纷开始了以推出新产品为契机的价格调整。从整体上来说,2006冷冻年度各品牌投放市场的低端机数量明显少于往年,且低端机的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中高端产品的平均价格也比上年有小幅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市场处处长蔡莹指出,造成空调价格上涨的原因当中,产品结构调整的拉动因素作用明显。在对空调平均价格的计算中,特价机的比例下降(见图2)和高档空调的畅销(见图3)起到了很大的系数作用,因此,在内销没有出现较大增长的同时,今年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却呈现了快速上扬的走势。
赛诺市场研究机构高级研究经理韩昱表示,以往在规模制胜理论的支配下,各企业大幅扩充产能,行业产能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致使工业库存大大超出正常水平,2006冷冻年度,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银根紧缩、市场低迷预期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变得更加理性,全年行业总产量为5180万台,同比下降5.8%,而产销率达到101.6%,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在理性生产的同时,大部分企业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主动消化库存,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例如用“淡季优惠打款政策”鼓励经销商淡季进货,从而将库存转移分散到渠道的各个层面中。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