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谁是幕后推手?
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也风起云涌,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出口大国也深受其害,今年前8个月,全球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轮胎特保案”跟风效应凸显
9月11日,美国正式决定对自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第一年为35%,这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首例特保调查的结果。随即其他国家似乎达成了默契一般,纷纷效仿跟进,除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阿根廷、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氯甲烷、离心泵、螺杆压缩机、皮下注射器等多种商品。
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而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强,名列世界第一。
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仅今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7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值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伦敦经济中心的数据表明,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有134项,其中有77项针对中国。
贸易保护意在推动人民币升值?
在刚刚结束的G20匹兹堡峰会上,美国提出“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提出贸易逆差国家要减少逆差规模,增加储蓄,支持出口;顺差国家要减少顺差,扩大内需。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也成为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
在发现金融手段无法持续平衡对外债务后,美国决定在“平衡发展”的名义下,大力扶持出口。不过,全球贸易份额并不能无限扩大,于是,如何“劝”中国降低出口,扩大进口,几乎成了部分欧美国家领导人的当务之急。最近,国际上敦促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的摩擦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两者被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对华贸易保护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推动人民币升值才是最终目的?
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很大逆差,但从2005年到2007年,他们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了平衡,即通过美元贬值等一系列手段使得对外债务消失。金融危机的爆发阻断了这种平衡,这意味着如果不改变其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对外债务会不断攀升,威胁到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奥巴马上任后,提出了从依靠金融转变到依靠出口来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这样美国就要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对其他出口大国自然会形成压力。因为在短期内美国的出口量很难有实质性扩大,所以很可能采取其他手段来抑制进口,实现人为的平衡,反映到中国就是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抬头。不可否认,贸易摩擦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压力加大,推动人民币升值。
需要指出的是,贸易摩擦的金额占中国整个出口额的比重非常低,很难对汇率造成影响,因此把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挂钩则是过度解读了。
敬请关注>>论商台>>http://lst.hvac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