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将打造“世界铜都”
“把鹰潭打造为‘世界铜都’,建成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
一年前,鹰潭打造“世界铜都”的区域战略定位一出台,立刻引发了社会热议,质疑声一时盖过赞许声。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鹰潭——这座赣东北的弹丸之城已成为国内外铜产业转移的“首选热地”,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知名企业高度关注。
用世界眼光谋划铜产业发展,创造性利用现有优势,乘势而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鹰潭交出的答卷不无启示。
战略:乘势而为
盛夏时节,走进鹰潭,到处是火热的生产建设场景。“世界铜都”如今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一年多前,当鹰潭市提出打造‘世界铜都’时,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韩士专博士说。
事实上,人们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意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虽然中国最大的铜工业企业——江铜集团地处鹰潭,但国有企业与地方的联系实际可用条块分割来概括,“江铜产铜不卖铜”的局面由来已久,江铜与地方的经济的融合,特别是产业融合极其有限,自1983年鹰潭由一个县级镇直接升格为地级市的20多年里,江铜并未为鹰潭带来铜产业的集聚和兴旺。
从全球范围看,智利是第一产铜大国,而圣地亚哥则是铜产量最大的城市,堪称世界铜都。一些人甚至认为,鹰潭打造“世界铜都”只是一厢情愿之举。
事在人为。鹰潭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世界铜消费第一大国,其实际消耗量以及增长潜力令投资者刮目相看,世界著名大型铜加工企业纷纷移师中国,世界铜加工中心已向中国转移。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铜消费量将达到520万吨。
鹰潭市委书记杨宪萍说,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因素影响,东部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对地处中部省份的鹰潭地区而言,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矿山产铜居世界第七位,粗铜和标准阴极铜居世界第三位,铜加工材居世界第一位。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尹继东说,在这种背景下,具备一定铜产业基础的鹰潭提出打造“世界铜都”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因为从全球格局看,铜产业尤其是铜材加工方面,只要做成“中国之最”,就是“世界之最”。
尹继东认为,辖有“中国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之称的江铜,鹰潭在全国铜产业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具有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和共识效应,这是“世界铜都”产业定位的基本依据。
坐拥“天时、地利”,2007年5月10日,鹰潭市召开千人大会,郑重地发出建设“世界铜都”的动员令:以江铜为依托,以壮大铜产业为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铜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铜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江铜综合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前三强。
旋即,鹰潭与江铜签订《共同发展铜产业壮大铜经济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从铜原料、铜加工和铜拆解园区建设等十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产业:借商招商
区域竞争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竞争,而优势产业竞争的核心是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的竞争。紧紧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战略机遇,去年以来,鹰潭市党政主要领导频繁拜访国内铜材加工业和其他行业的领军人物,向他们推销“世界铜都”的战略构想。
发展铜产业,引进大项目,方能“以一当十”。宁波金田(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前十强企业。当鹰潭市党政主要领导不断“游说”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董事长楼国强为其真诚和专注所动,一番细致深入的考察后,他当即表示一期投资五亿元在鹰潭兴建江西金田铜业公司,新上六万吨铜棒项目。
广东南海陈氏集团是国内废杂铜再生利用的龙头企业,企业起家以来一直立足珠三角辐射全国,为引进陈氏集团,鹰潭市的干部半年之内三下广东洽谈,陈氏集团为“世界铜都”的构想所动,毅然举资北上。
借商招商,事半功倍。温州客商陈丽芳从最初投资1000多万元生产粗铜,到扩大投资1.5亿元生产高精度电子铜带。去年以来,她变卖了在老家的企业,并将温州铜产业协会会长等一批客商引到贵溪创业,投资兴办了宏源铜业、瑞鑫铜业等企业。陈丽芳说:“鹰潭打造‘世界铜都’的战略构想强烈地吸引了我们。”
尹继东说,“世界铜都”的定位,这是鹰潭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纲,它为铜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经济生存空间,一个产业分工协作、功能配套互补、产品衍生进化的产业经济生态系统。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