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转型之路

2015年08月17 11:06:00 来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一、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背景

1.从城市发展看今天的城市

城市是容纳不同种族文化、技术、语言的聚集和融合,其最高功能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其容器功能被无限扩张,而流传文明的功能逐渐缩小。城镇化带来的污染、拥堵、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的本源。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还应回归本源,让城市成为人类甚至所有生命体幸福生活的载体。

2.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看中国的城镇化

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三次城镇化进程中,第三次发生于亚洲及发展中国家。作为代表的中国在1978年城镇化率仅为20%,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预计将于2050年完成城镇化。在相同城镇化率水平下(52%),中国的能耗水平是150年前英国的3/4,约100年前美国的1/2。

中国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应承当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排放责任与义务。中国城市也在探索实践,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未来四十年中国城镇化对于城市容量的要求,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这一过程相当于把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近6亿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市的郊区。由此带来的城市建设具有较大的体量,减排总量不可低估。根据麦肯锡的低碳边际成本曲线研究,发展风能、核能等工业减排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围绕建筑与交通等的减排措施减排成本较低。如果中国像欧美一样生活,仅靠工业减排无法有效控制总量,只有当控制建筑与交通等生活碳排放,才有控制排放总量的可能。

“一带一路”涉及53个国家94个城市中,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先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比例、城镇化比例高于中国的国家普遍人均GDP也高于中国,这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展开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西方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与技术,2006年国家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评选出第一批绿色建筑并已有建成的绿色建筑,2012年评选出首批八个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尽管目前我国仍未有真正建成的生态城市范例,但现阶段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提升更新、新城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

3.从中国的城镇化看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

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6%,集聚了4.2%的人口,4.9%的就业人口,创造了8.9%的财富,消耗了6.6%的电,其九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都高于全国城镇化率。

但是,珠三角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已接近或超出市域总面积30%的安全底线,用地资源紧缺,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存量再造。珠三角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资源承载力差异大,城市的公共管理到技术将有巨大的差异。

近50年来,中国沿海的海平面以1-2.5毫米/年的速度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增大。预计到2030年,珠三角地区的海平面将比现在升高1-16厘米,若继续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前后,将会升高30厘米。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面对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重重压力,如何转型发展是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即“优地指数”)的评估结果,珠三角九市已100%是生态宜居建设成效较好的提升型或稳定型城市,并且在绿道建设、绿色建筑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建设成果,结合不同城市的评估诊断结果,可针对性的探索进一步提升转型的路径。

二、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

1.新型城镇化本质:互联网思维下的自我救赎

幸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生寻求的永恒目标,正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大众觉醒时代。互联网作为全新的技术革命,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正迅速地重塑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也必将带来城市的变革。

(1)城市治理从精英主导到大众参与

以精英为主导的城市治理模式需要变革,过去由精英组成的专家系统为广大市民设计了城市生活,现在互联网可为社会公众提供参与建设与治理的广阔平台。

(2)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功能与空间的交融

空间清晰界定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形态需要变革,逐渐出现拥堵、高耗能等问题。发展功能混合、空间立体的城镇模式,实现10分钟步行上班、15分钟的生活圈等可减少交通能耗、提高生活效率,增强居民幸福感。

(3)城市管理从过程控制到结果管理

对于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同类型、规模与发展水平的城市应当匹配不同的实现路径。过于强调对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控制,有可能因方法与技术的不适用而无法实现目标。

(4)从对城市空间及物的关注到对人的关注

过去城市发展关注于城市规模、空间规划与建设,在互联网思维下将更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思想与技术让霍华德新花园城市构想重新成为可能,运用互联网的虚拟网络系统,与交通、电力等工业文明的产物,构建城市生态宜居的未来。

2.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核心要素与策略

城市建设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用现代科技手段再造平衡,将破坏降低到城市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的平衡线之上,城市才能维持健康的状态。因此,应推行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动态城镇建设,实现生态诊断、平衡规划、动态实施、智慧运营、实施评估的一体化推进。

三、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案例探索

深圳国际低碳城是推行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动态城镇建设实践案例。

该案例位于最偏僻、GDP较低、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深圳东北门户区,这样的样本在我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项目通过与低碳城待入驻的企业、学校和居民充分沟通,了解其对空间形态、场地活动的预期和需求,分步实施并共享建设过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节约。这样的建设思路贯通在低碳城200年历史客家围屋的改造、旧厂房更新改造、丁山河改造等过程中,不断聚集人气。

经过两年的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已初见成效,累积5万人次来到低碳城参观(不包括周边地区居民),承办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等大型论坛与会议25场,GDP年均增长27.62%,有15家企业投资意向共达到90亿元。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