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冰箱市场呈现新格局
2008临近尾声,全球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云之下,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中国市场成为中合家电巨头的重要砝码。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公布了2008年5-10月份国内冰箱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这组数据表现出2008年的中国市场,合资冰箱品牌和本土冰箱品牌的两极走势:此消彼长,欧美日韩加剧疲软缩水之势,而本土优秀品牌则增势明显。在中国这个独具特色的全球化市场中,市场规律“马太效应”继续加剧。
08销售局面:合资和本土“冰火两重天”
2008年下半年冰箱市场的总体特征是: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高达68.4%,重点品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而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前十排名仅剩西门子、松下、三星和伊莱克斯,总体销量缩减到22.85%。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5-10月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西门子、伊莱克斯的市场占有率都呈现下降态势,特别是西门子的销量份额由14.48%下降到12.66%。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品牌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三星销量比例下降到3.41%,同时在多门冰箱领域的销量占比更是跌落了8个百分点,而LG则被挤出前十名行列。合资品牌中,仅有日系品牌松下销售略有增长,由3.61%增长到3.82%。
相比合资品牌的黯然失色,本土品牌销售上升明显。在整体前十排名中,海尔、美菱、新飞、美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展现了强势的姿态。其中,海尔冰箱的上升幅度最大,仅一家的销量占比就由29.18%攀升到32.4%,出现逆势上扬的市场态势。美菱增长了2个百分点,新飞略有增长,从7.59%到8.21%,美的从3.98%增长到5.79%。
理性消费:高性价比成老百姓首选
有降有升,中国冰箱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品牌发展态势鲜明。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品推出过慢,技术创新乏力,价格虚高,是合资品牌竞争不过中国本土品牌的原因,也是其市场萎缩的主原。”
今年以来,欧系、韩系合资品牌并没有推出有实际竞争力的新品。另外,合资品牌由于采取中国设计、中国生产,中国销售的策略,在经济过热时会有崇洋的消费者买一个心理安慰,但现在随着消费理念的成熟,无明显新技术而又价格高昂的合资品牌开始淡出消费者的视线。
而另外一方面,以海尔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在2008年却不断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品,包含了高中低等不同系列的产品,为日趋理性的中国冰箱市场注入了新式竞争力。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产优秀品牌已经确立全面优势,占据了68.4%的份额,在市场的领先进一步保持和扩大,其中,海尔冰箱一家占到32.4%。究其原因,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理性,青睐高性价比的冰箱产品,对于价格虚高的合资品牌和质量难以保证的小品牌敬而远之。因此,要质量有质量、要品牌有品牌、要产品有产品、要服务有服务的高性价比的海尔冰箱等本土品牌成为了老百姓的首选。
一二级市场:高端冰箱竞争日益激烈
经过2008年的行业洗牌,冰箱业的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一二级市场,高端冰箱已经进入市场需求的爆发期和快速成长期,其中,以多门冰箱的翻番增长为显著特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对冰箱的功效、品位等各方面要求会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多门冰箱。预计到2009年,多门冰箱销售会进入更加明显的高增长时期。
目前,国内主流厂商也将产品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多门冰箱上,其中的典型是海尔推出的卡萨帝系列冰箱,可以说是将三门、四门、六门等多个型号和类型的冰箱一网打尽。随后,众多国内厂商纷纷跟进,推出了一系列类似的高端产品,美菱雅典娜系列冰箱、美的名门系列冰箱、海信鲜界系列多门冰箱的推出,为高端冰箱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从销售份额来说,海尔冰箱以31.85%的份额占据冠军宝座,比第二名合资品牌高了8.86个百分点;但是综合来说,在多门冰箱前十的排序中,合资品牌占据了六位,本土品牌仅四位,除海尔冰箱的高份额外,其他本土品牌的份额仅占4.94%,本土品牌需要在高端产品的技术研发、市场化速度、产品推广力度上投入更多精力。
“家电下乡”政策,三四级市场掀起热潮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就全国消费增量贡献而言,农村超过城市。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通过购置家电享受现代化生活的愿望正呈逐年上涨之势。
200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即“家电下乡”政策。国家“家电下乡”的大平台的深入展开,国内一流品牌已经进入三四级市场,因此,原先混迹于农村市场的小品牌质低价廉的劣势在对比中暴露无遗。而对于合资品牌,由于其市场策略、价格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在三四级市场几乎没有市场渗透,因此农村市场成为其市场的最大盲区。
在第一轮家电下乡中,本土优秀品牌表现十分突出,其中海尔冰箱一家就占到53.6%的市场,成为“家电下乡”中受益最大的企业。无疑,在产品构造和深挖中国农村消费需求上,本土品牌的优势更加明显。而从新公布的第二批中标结果看,新一轮家电下乡的最大赢家,依然是中国本土知名的家电品牌。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另外对于合资品牌也是一种市场冲击。
相比一二级市场与合资品牌的短兵相接,在三四级市场,“家电下乡”让本土品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第一阶段“家电下乡”项目中,本土品牌的大获全胜已经证明了此点,在第二阶段“家电下乡”项目,国产品牌需要做的是继续深刻理解和把握农村市场消费特点,构筑更加强大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运营体系,推出适合农村消费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拉近与农村消费者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