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低碳住宅探秘
呼吸很顺畅:新风系统24小时持续置换,空气从楼顶采集,经过除尘,再经过温度和湿度处理后,源源不断地送进房间
房子很隔音:玻璃窗中空带注满惰性气体,将户外噪音隔离,尽管屋外工地上施工正忙,屋子里听不到一点噪音。
科技很强大:夏天时,热泵将通过管道将楼上的热水循环到80米地下降温,地下的冷水经管道循环到楼上,对楼层进行降温。
红色的外墙,四四方方的外形,略小的窗户……一切看起来和别的小区,似乎没有两样。但这里就是中国低碳住宅试验的前沿。近日,苏州的低碳住宅进入了现房推广阶段,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这个项目试验的状况,也许能间接地折射出低碳生活方式在中国的现实。而民间对低碳环保的向往,给研发和建设者都提供了无限机会。
探秘:没空调、恒氧、隔音
在苏州某开发区,记者找到了某项目楼盘。惊讶的是,这个项目似乎找不到售楼处,而只有一个科学馆。所有来买房子的人,首先在科技馆区进行一番节能知识普及。
该项目工作人员龚茜带着我们实地体验低碳住宅。一推开门,房间里没有任何新装修房的味道。走到窗前,我们似乎就能感觉到空气在流动。秘密就在我们脚下,在靠近窗户的地方,一个进气口正不断地向屋内输送新鲜空气。 并从卫生间和厨房的排放通道排放出去。
随行的主管告诉记者,这个新风系统是24小时持续置换。新鲜空气从楼顶采集,经过除尘,再经过与地下连接的地源热泵系统的温度和湿度处理后,源源不断地送进房间。这个是这种低碳住房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恒氧”。
自然光透过巨大的窗户撒在屋内,如果嫌光线太强,轻轻转动金属外遮阳卷帘,随着帘子轻轻落下,光线立即暗了下来。帘子全部关闭后,星星点点的光亮透过金属帘上的小孔,屋子里的一切若隐若现。再转动手柄,小孔渐渐封闭,屋子里就漆黑一片。尽管屋外工地上施工正忙,屋子里听不到一点噪音。中空带注满惰性气体的玻璃窗,将户外噪音隔离。走进厨房或卫生间,搬开阀门,热水就源源不断而来,但你听不到热水器点火和运行的声音———这是楼顶上太阳能的功劳。
项目负责人似乎非常自豪。作为财政部和建设部扶持的节能环保项目,他们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进行推广———欢迎客人体验。另一个直接的口头语是———这是一个拒绝空调的住房。
科技:密封管道打入80米地下
龚茜告诉记者,除了直观体验的部分,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该节能项目的三大核心系统是地源热泵技术,混凝土顶棚辐射制冷制热系统、24小时持续置换新风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功能是,能量守恒、恒温和恒湿、恒氧。
该项目分管技术的副总裁谢远建首先介绍地源热泵技术系统。密封的管道,打入80米以上深度的地下,构成了能量转换的基础。密封的管道里注满了水,经过热泵系统,与布满楼顶层的密封水管连接。夏天时,热泵将楼上的热水循环到地下降温,地下的冷水经管道循环到楼上,对楼层进行降温。冬天时,温度相对恒定的地下水经管道循环到楼层,对楼层进行加热保暖。有了这样系统的楼房,加上7———10厘米的隔热保温层的呵护下,加上外遮阳系统和节能窗的调节,就此告别空调。
此外,楼顶上有太阳能集成管,统一对生活用水进行加热。当太阳能不够的时候,才利用燃气系统对水进行补充加热。一个技术人员笑称:“我们的项目里,尽管家家户户扔掉了热水器,但大楼里24小时都有热水。我们是空调和热水器生产商的仇人。”
观念:低碳住宅成必然走向
项目主管张先生介绍,尽管整个项目技术含量很高,但维护成本却很低。比如,对整个节能系统的维护,每平方米每个月只需要1元。按一个137平方米的住房计算,一年的维护成本1644元。而使用空调热水器等,一年的成本就在4000以上。
低碳住宅比传统住宅的建设成本高,销售价格现在也比传统住宅高,但建筑节能率达到了80%。综合计算下来,仅空调和热水系统节约的费用,就远远超过购房的实际支出。
张先生说,30年前,类似的建筑在德国和瑞士等国家开始起步,到现在,技术也很成熟。2000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节能建筑,到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消费者看好。中国作为能耗大国,低碳住宅成为必然的走向,从目前他们的经验看,在华东地区,这样的理念正在被快速接受。科技节能房在房市最低迷的时间,销售远远高于普通房产。但节能住宅的总量与普通住宅相比,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隐忧:不良开发商挂羊头卖狗肉
据悉,随着社会对低碳减排的环保消费成为新时尚消费热点,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打起了环保牌。据一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很多声称自己是节能住宅的开发商,仅仅是在卖“概念”,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只有概念没有实际内容。有的仅仅只做了一个外墙或者简单的节能措施,但在对外宣传上就吹得天花乱坠。还有的人用普通的信封系统冒充环保新风系统,用地下水泵冒充雨水收集采集循环系统,用相对简单的太阳能加电、燃气冒充全绿色能源。如果交房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相应的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维护的难题。
该项目副总谢远建介绍,在利益的诱惑下,整个圈子的良莠不齐,和国家目前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类似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认为,这种短视的做法,不可能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他希望国家加大管理力度,防止类似的情况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