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隆坡到深圳(连载19)
这三十一则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老刘从1970年代开始,每天开早会就读松下三十一则。老刘总觉得松下三十一则的内容,除了西方管理学的概念,有许多是传统中国禅宗佛学、兵家和儒家的东西,所以一直想编写自己企业的三十一则或每日一则文化。我1991年进入奥维尔工作,老刘就一再给我提起这个意愿。然而这个概念一直没有执行下去。
我和老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几点共识:
■历代褒过于贬的儒家思想,过于偏重伦理和人际关系,而忽略事理和自然规律。特别是在汉朝思想大一统过后,历朝大儒把儒家学说吹捧过高,于是就搞得伦理和事理不分了。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大儒董仲舒,他干脆就把人际关系的伦理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了。于是《易经》一类的超逻辑思维成为了中国传统读书人思维逻辑的一大要素。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得宏观和客观或科学思维的。
■老子的学说,表面看来似乎比禅宗佛学还虚无,事实上,如果宏观地或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老子》,许多具体做事的事理的基本概念是与《老子》十分吻合的,而且你会发现老子的总结非常简练精辟。
■法家是最没有民主法制概念的,商鞅和李斯等所执行的法就是典型的“以法制人”,这种管理方式不是法治,而是极端不法制的极权,西方人把它叫做“Rule by law”。民主法制应该是“Rule of law”。一字之差,当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兵家是传统中华文化中最实际,把事理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学问。其实从姜太公的《六韬》,黄石公的《素书》、《三略》,到孙武的《孙子兵法》,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实际可行的,带兵、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是在企业管理中非常实用的学问。我们在实际的管理中曾经不断把兵家和西方管理学对照,发觉在宏观的总结上,兵家加上老子往往总结得比西方管理大师杜拉克都要简捷精辟。
所以我到深圳不久,就在松下三十一则的基础上,以老子和孙子等的思想为主导,结合传统中华文化、西方管理学和听来的、看来的和自己的管理经验,东抄西凑,写出麦克维尔三十一则或麦克维尔文化的小册子。册子是粗糙,但是我的简单思想是,粗糙总比没有好。从无到有了,就可以从粗糙改进到精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