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惠民退出:一个产业时代的终结
节能惠民结束标志着享受政策补贴的家电行业迎来了一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时代,一个终点也是起点。
从2013年6月1日起,自被推出之后便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节能惠民工程也许只会停留在所有家电人士的回忆之中,这一产业政策催生出了空调产业一段美好而辉煌的历程,也带来了太多的纷扰和争议。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评断一个产业的补贴类政策,似乎过于放大了一个政策之于产业的效应,但是如果站在产业的角度去审视节能惠民工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围绕着节能惠民工程的口水再多,也难以淹没这一政策之于空调产业乃至整个家电产业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市场只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元素,而历史却会沉淀一切。节能惠民工程到今天的结局,是市场自身选择的结果。
惠民6.1归零,市场竞争升级
节能惠民工程诞生的背景
在2009年之前,我国的家电产业政策事实上并不存在有利于节能型产品普及、升级的长效激励性补贴机制,而一些节能型产品普及率已经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却有类似的长期执行的政策,例如日本。这给一直以来吞噬着大量能源的电老虎诸如空调产品的节能效果提供了更明显的借鉴,事实上,家用空调也是节能惠民工程首批惠及的产品。
2008年9月1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变频空调能效标准推出后,中国的空调市场于定速和变频的方向性选择上也处于一个尴尬的节点。美的在2008年率先发动变频攻略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然而并不是每个空调企业都已经完全掌控着变频技术并拥有在短期内形成的量产能力。而且,当时仍然高高在上的变频空调于消费市场也是“难接地气”,定速空调是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的主导,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变频产品和高能效定速产品的市场普及机制是整个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家电下乡在2008年于全国范围内几乎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当时家用空调并未纳入家电下乡系统直至2009年,而变频空调进入家电下乡范畴是在2010年。作为家用电器类产品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一块品类,空调产品的政策惠及力度显然落后于冰箱等其他家电品类。
众所周知的是,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甚嚣尘上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万亿刺激政策大手笔横空出世,这给节能惠民工程在空调产业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越的宏观政策环境。更何况,彼时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宏观经济中的指标效果并不明显,十二五规划到来之前想要完成之前已经定下的节能减排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而家电下乡对定速空调三级能效的门槛设置已经为节能惠民的能效等级规范提前做出了微妙的布局。所以,无论从宏观经济层面还是微观产业领域,2009年年中具备了推出以高额补贴刺激市场消费,推广节能产品的成熟条件。当年的5月18日,我国财政部、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这一政策的开展,直接改变了国内空调市场的发展格局。
脱离了剧本的剧情
用“行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样的辞藻来形容节能惠民工程开展之时的意愿一点也不夸张,推广节能型产品当然有利于社会化节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相比于这一点,市场的反应显得更为亢奋和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