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院士解读“如何破解北方采暖热量的供大于需”
因此,一度如何有效降低北方采暖能耗,成为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自2001年以来北方采暖面积与总能耗在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冬季采暖带来的污染加剧了北方雾霾的严峻性。
这令江亿院士很担忧。“北方采暖热量供大于需,造成热量浪费,而热源在城市周围,直接燃烧与排放,污染远大于电、照明的能耗污染,要想节能降耗、消除雾霾必须在采暖上下功夫。”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降低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的两个“抓手”:一是降低末端供暖热量需求,降低单位面积热耗;二是使劲提高热源效率,降低单位热量煤耗。
北方采暖过量供热是第一只“拦路虎”,实际平均热源提供热量为0.4~0.45吉焦/平方米,较采暖所需热量0.35吉焦/平方米高出20%~30%。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讲就是,国家规定冬季采暖时室内温度的标准值为16℃~24℃,人在家里只要穿秋衣即可,但供热过量后,要么在家中穿短袖要么开窗,因为温度高于24℃。
破解供热供大于需的难题,可通过加强室温调控手段和激励机制让使用者主动调控,避免过热。他认为,过去中国10年热改没有真正起到效果,缺的不是政策机制而是合适的技术路线与在供热管理上的机制创新。
平衡热源厂、热网公司和终端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过热的关键。针对终端用户必须分栋计量,按照热量计费,各户分摊。
而对于热网公司来说,热力站可承包,按照热量决算的方式,独立经营支付热费购买热量,按照面积从用户收取,通过节能调节赚取差价。“与各自直接利益挂钩,才能真正促进改革。”另一方面,热源厂和热网公司之间可实行供水温度减40℃的计价热量方式,促进热网回水温度的降低,从而实现低品位余热的大范围利用。
江亿相信只要供热管理机制实现了上述创新,我国北方采暖的目标,用能强度由15kg标煤/平方米降低到10kg标煤/平方米,未来150亿平方米建筑供暖能耗1.5亿吨标煤,低于目前总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