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二)
2004年02月1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1999年,渡过了最初的难关后,伊莱克斯在中国的业务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
在尝到了充分放权的甜头后,伊莱克斯选择了在随后的日子里袖手旁观——按照刘小明的说法,在过去的几年间,伊莱克斯在中国的投资仅有长沙工厂的近4亿美金,其中2亿美金是先期的股本投资,此后,伊莱克斯又将近2亿美金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股本投资,伊莱克斯在这个项目中占有60%的股份。而伊莱克斯方面对于具体投资额始终表示无法公布。
但伊莱克斯对于刘小明的业绩指标期望颇高。本刊得到的说法是,销售收入4%的品牌使用费加上5%的利润指标,净资产回报率达到16.5%。也就是说,刘小明每年要完成销售收入9%的业绩指标。
在没有总部投入和追求销售业绩的双重压力之下,刘小明只能强调多卖,多占领市场——在冰箱行业初试身手之后,刘希望不断扩大产品线的规模来获得收入和提升品牌拉力,同时复制伊莱克斯在冰箱项目的成功。
他启动的是空调业务——空调行业高达30%的毛利远远超过了冰箱。此外,这还是一个很划算的投资,伊莱克斯空调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杭州市政府。作为一家老牌的空调企业,杭州东宝至今仍然保留着国家级的实验室。东宝方面则提出,如果伊莱克斯的资金无法到位,可以先用贴牌的方式进行生产。而当时伊莱克斯“空降”了大量来自海尔、科龙的空调人才——包括原海尔空调总经理的叶军、科龙的王博、伊欧现任总经理连湘辉等——更增加了刘的底气。
刘也深知这个项目的难度:空调行业的季节性很强,业内的说法是农民生意,靠天吃饭,欧美家电企业在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在空调项目成功的经历--惠尔浦失败了,西门子浅尝辄止;此外,东宝方面的产品控制始终未能达到要求,来自瑞典的产品控制经理每天都要提出近100个问题要求工厂进行整改。
然而,刘小明仍然希望放手一搏。“他是一个对成功有着极度渴望的英雄人物,华尔街出身的他对项目投资有着天然的敏感,他懂得把握合适的时机出手”。
2000年,伊莱克斯与杭州东宝签定合资协议,由杭州市二轻公司和另外一家香港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业内流传的说法是,在这家合资企业中,刘小明、伊莱克斯原市场部经理陈熹均有股份,而香港的风险投资公司也是刘小明找来的。
“他就是这样边借钱,边还利息,还要交业绩,这显然是一个埋下隐患的短视项目。”一位接近刘小明的人士说。
刘小明并非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没有总部的投入,伊莱克斯如何实现在中国业务的扩张?刘的回答是“做一个有志气的穷孩子”,“用合适的钱办合适的事情,最大的价值就是如何创造价值”。
“他不惜动用自己在华尔街的关系吸引投资,再利用中国的生产线作贴牌,生产和销售是两头空,唯一真实的是伊莱克斯这四个字。”那位接近刘小明的人士说。
从2001年开始,刘小明带领的伊莱克斯中国进入了大规模扩张的年代。与空调业务的投资相似,刘小明又发展了伊莱克斯的洗衣机、厨电、小家电业务。洗衣机一条生产线建立在了南京伯乐,但是与伯乐没有任何关系,伊莱克斯空降了几个人进行生产经营的封闭运作;而厨电则是玉丽电器的贴牌。“不依靠总部的投入,我们维持了100%的增长并进行了不同产品的系列投资”,在去年接受采访时,刘小明对记者说。
伊莱克斯总部对这些项目的态度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
刘小明向记者表示,这些项目的投资都是“由瑞典总部批准,律师参与而决定的投资计划”。这包括现在看来让刘小明“走麦城”的空调项目。“仅空调的项目投资计划书就向瑞典总部递交了十几份,空调项目的方案是经过瑞典总部的批准的。”一位参与该项目的伊莱克斯员工回忆说。
但当记者就此事向伊莱克斯官方求证时,其发言人向记者答复说,伊莱克斯在中国没有空调项目的投资,东宝空调与伊莱克斯没有任何的产权关系。而伊莱克斯未来在中国发展的三大产品线分别是冰箱、洗衣机和厨电,唯独没有空调业务。
失控
2002年的中国家电市场一如既往的热闹。
人们在抱怨价格战的硝烟依旧的同时,却也看到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到来:龙头海尔把其在美国的总部设到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黄金地段的新购买的“海尔大厦”;“打工女皇”吴士宏如人所料的告别了TCL,但后者的国际化路线不损反彰,一下子吃掉了德国的老牌企业“施耐德”;就连两续两年巨亏的前明星企业科龙也在新主人制冷大亨顾雏军的打理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神奇般地实现盈利。
在没有来自总部强力投入的市场环境中,刘小明似乎也终于找到了如何在中国市场创造价值的金钥匙:把伊莱克斯这一国际品牌用完全本地化的做法进行改造;扩大产品线的规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充分利用中国富裕的家电生产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 刘看到了效果——仅用了4年的时间,伊莱克斯冰箱占据了中国市场近10%的市场份额,来自赛诺的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伊莱克斯冰箱销量位居全国第二。
在这个过程中,刘也的确享受到了其他跨国公司中国总裁难以匹敌的“自治权”。“在2002年以前,瑞典人只控制刘小明,而伊莱克斯中国更像是刘小明的伊莱克斯,伊莱克斯所有的东西都装在刘的电脑中,他只要提着电脑去瑞典就可以了。”一位接近刘小明的人士称。
在刘小明时代,伊莱克斯中国有两位瑞典总部派来的管理者,财务总监墨林和形象经理白石桦。按照最初的规定,所有的财务支出都要刘小明和财务总监共同签字后才能生效,但是员工们慢慢发现,在伊莱克斯中国,只要刘小明点头就算生效。
“在刘小明时代,伊莱克斯中国与瑞典的联系好像就只有每月将钱汇到瑞典那么简单”,一位伊莱克斯的员工称。
但是,在伊莱克斯总部看来,刘小明已经走得太远了。在外界看来,刘小明与伊莱克斯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品牌租赁关系——交纳品牌使用费那么简单,对于一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而言,刘自己吸引投资扩大产品规模的做法显然超过了一个中国区总裁的权责范围。
刘过于迎合国内家电企业的做法让总部看到了中国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直线上升的喜人景象,但付出的代价则是伊莱克斯品牌的低端倾向:在产品策略上,刘小明强调一个国际品牌的产品,但只卖国产品牌的价格,完全没有了高端产品的价格定位;而在产品的设计上,伊莱克斯更强调技术的改良和消费概念的引导,在如何为高端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方面缺乏功夫。
在对手西门子开始展示其作为欧洲家电品牌的强大实力的2002年,在帕勒咨询对跨国家电企业的品牌影响力50强调查中,伊莱克斯的位置是第20名。“这实际上已经非常靠后了,消费者甚至无法讲清楚这是一个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帕勒咨询的总裁罗清启说。
而恰在这个当口,又有了伊莱克斯“假合资事件”的爆发--去年年中,有国内媒体披露说,刘小明并非伊莱克斯的正规雇员,而是与伊莱克斯存在一种合作关系,刘用部分设备闲置的国内冰箱厂家低价加工冰箱产品,再贴上伊莱克斯的商标后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刘每年按销售额的4%的比例向伊莱克斯交纳品牌使用费,而伊莱克斯则将中国的运作权交给刘,运作资金由刘以向香港某风险投资公司借款的方式来解决,不需伊莱克斯继续投资作为营销资金,但除此之外的赢利属于刘小明。
舆论一时哗然。刘把这看成是心怀不轨者的恶意中伤。事件对于普通消费者产生了什么影响还不得而知,但它最终对伊莱克斯的经销商及合作伙伴造的信心造成了直接冲击。“这影响了我们对这个品牌的信心,我们不知道应该相信伊莱克斯这家公司还是相信刘小明个人。”一位伊莱克斯的经销商说。而很多伊莱克斯的合作伙伴也都开始向刘小明讨说法。
伊莱克斯新上任的总裁汉斯开始感到不安。去年12月,汉斯来华访问。刘的说法是伊莱克斯2002年的业绩非常出色,所以汉斯来华访问。伊莱克斯中国品牌策划经理白石桦则对记者表示,事件让伊莱克斯的品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请汉斯来中国来做澄清。 如果中国的业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凯歌高奏,可能还不会导致刘小明与总部关系的紧张。但2002年恰恰是刘小明在业绩上的“滑铁卢”——刘小明时代投资建设的洗衣机和空调生产线均出现巨额亏损,其中后者的亏损接近6000万。尽管这是市场开拓期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这还是给伊莱克斯总部找到了换手的口实。
摊牌
“如果瑞典方面不进行调整,伊莱克斯中国自己也会进行调整。”伊莱克斯中国的一位原任高层称,“但是瑞典总部已经不想给刘小明任何机会了”。
“瑞典方面的调整”在去年4月新上任的CEO汉斯的带领下在2002年正在大踏步推进。在“不惜一切代价改进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或未产生足够价值的业务”的思路下,他把伊莱克斯的上百个品牌进行了整合,最终只保留了六个品牌。在去年12月公布旨在提高家电和压缩机业务的利润率和生产效率的重组计划时,伊莱克斯宣布全球范围裁员内裁员近5100人——主要是在亚洲。其中的关键计划是关掉在美国的家用空调生产厂,重组中国的冰箱生产。在印度,它将整合全部运营业务,重组压缩机业务。
“我们在中国和印度的业务在近几年一直亏损,”汉斯说,“现在采取的措施将为伊莱克斯在重要市场和产品目录中拥有财务稳健的业务奠定基础。”
在汉斯的计划中,重要的一环是将中国市场作为未来伊莱克斯在全球的生产、采购基地,将伊莱克斯中国纳入其全球的产业链条中,而在汉斯看来,刘小明时代吸引投资建设的空调、洗衣机业务显然已经在伊莱克斯的控制范围之外。
刘小明感觉到了来自瑞典总部的越来越强大的控制力。他开始频繁地被召回瑞典总部开会,而在过去的几年间,这种经历每年也只有两、三次。瑞典方面也开始索要中国员工的资料进行备案。刘的电子邮件曾经被偷看,公司内部政治愈演愈烈。
更糟糕的是,他与总部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过去,刘的项目计划报给瑞典总部时,很快就会被批准。但在新任总裁的全球整合的庞大计划中,刘小明所搭建的舞台大部分已不符合总部对中国市场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