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走向产业化
缺技术、规模小、少资金,是当前国内家电维修服务企业的共同问题,实现具有人员高素质和技术高水平的家电服务的产业化尚有距离。
维修服务问题多
空调业有句俗话,叫“三分产品、七分安装”。空调安装不当就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室外机安装不平整、固定螺丝拧不紧,就会造成机器震动大、噪音大;室内机安装不平,会造成冷凝器里溶液泄漏。安装空调时需要胀管,如技术不到位,管道会胀裂,导致漏氟,空调制冷效果差。如果不安装过墙保护管、在过墙部分的制冷道和冷凝水不加保温层,也会造成制冷效果不好等。
但由于空调产品的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出于成本的考虑,许多厂商只按全年销售量的平均值配备安装维修人员,一旦销售高峰来临,其售后服务能力捉襟见肘。由此出现了一些昨天还在种田的农民,今天成了家电维修工入户服务的现象。有消费者反映,有的家电只是一些小毛病,但维修工往往得检查好几次;有的明明零部件没有毛病,却硬说已经损坏,这些做法不仅造成了维修成本的上升,而且给消费者增加了负担,维修质量难有保障。
产业商机过百亿
一直以来,我国家电维修服务业的现状是,起点低,规模小,网点设置散乱,对厂家的依赖性强,整体竞争力较弱,市场化程度较低。而且一直被当作家电企业的补充部分而没有当作产业来发展,盈利与非盈利不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家电服务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经历了谁销售谁保修、专修店保修厂家结算、保修费按台结算、零配件实报实销、厂家自建服务中心等几个阶段,并应运而生了一些零散的家电服务商。但与发展中的国家相比,我国家电维修服务业的平均水平低10%,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社会、跨生产厂、跨区域、全国性的专业家电服务商,而区域性网络较全的是各生产企业自己搭建,仅为本企业提供服务。
由于没有规模,家电维修因此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据了解,一般企业每年的售后维修费用要占到其销售额的1.5%,高的达2%~3%,企业内部不同产品的售后维修投资达上亿元,这已成为家电生产企业的沉重负担。所以,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具有规模的家电售后维修企业是大势所趋。
据预测,家电维修服务产业化商机巨大,估计超百亿元,其利润率远高于家电制造和销售,成为家电行业发展和市场盈利的新契机。
三方分立将成趋势
业内人士分析,家电业利润逐渐摊薄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成为绝大多数家电企业的做法。而实现服务渠道的剥离,在一个产业而非一个厂家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是家电行业努力的方向。
不久前一家拥有独立品牌的家电服务商,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剥离服务的第一例——赛维的脱颖而出,使我国家电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企业+经销商”的格局终被打破,形成了生产、分销、服务三方分立的局面。
据了解,赛维以家电维修服务为主业,今年营业收入已达1.5亿元,3年内有望实现3亿元,5年内创建中国家电服务第一块“驰名商标”。伴随这一目标,未来的2~3年中,赛维将在全国发展1000家标识统一、服务规范、明码标价的样板店,并将发展两万家服务网点,积聚万名专业服务人员,建成国内最为庞大的服务网络。
为此,赛维先后在全国组织筛选顶尖技术高手加紧培训,外聘高级教师,保证授课质量。并设立了学习保证金制度,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组织论坛,由学员自愿进行讲课,增加技术交流的机会。赛维的业务拓展更是“锦上添花”,不但成为中国家电产品的专业服务商,还涉及到二手家电交易、家电产品配件批零、专业培训学校、旧家电回收等各个方面,成为“海信产品全国指定服务商”。据透露,赛维今年和海信的合作营业额已经超过1亿元,并且代理三洋电视、福日彩电、容声冰箱、长虹彩电,东芝冰箱等诸多知名品牌的售后服务。
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秀敏认为,家电服务由厂家全包转向社会化、产业化才是出路。只有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具有规模的家电售后维修企业,技术水平才能大幅提升,维修服务质量才有保证。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