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倒逼山东地热迎发展机遇
作为与太阳能同样受青睐的清洁能源,地热或将借此东风迎来发展良机。
冬季可供暖夏季可制冷
“今年冬天我们的室内温度基本都在25度以上,感觉很舒适。”在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办公大楼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后,该公司已经全部淘汰了燃煤锅炉,生产及办公场所的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全部实现了“地下来”。
据介绍,新巨龙公司矿井井深近千米,井下涌水温度超过40摄氏度。以往,高温涌水是井下安全生产的巨大隐患。然而通过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通过深入地下的管道将热量“抽”到地上,从而取代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此外,在夏季,地源热泵系统还可利用低温水体将建筑物中的热量循环释放到地下,从而给建筑物室内制冷。无论是制冷还是供热,全过程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
在3月14日召开的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交流暨地热能利用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介绍,地热能利用的技术相对成熟,其平均利用系数是风电的3-4倍、太阳能的4-5倍、生物质能的1.5倍,在可再生能源当中属于优质能源。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增强型地热能理论资源量更是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大致相当于去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多万倍。这样一座待开发的宝库在能源资源禀赋不足、油气对外依存度日益攀升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而作为能源紧缺的经济大省,山东的可利用地热资源量同样十分丰富。全省3000米以浅的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相当于150亿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量。
冬夏两季使用成本 均不足15元/平方米
近期,国家对地热能利用也频出利好政策。去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和装备。在今年全国地热能利用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表示未来将通过财税价格杠杆加强对地热利用的政策扶持,并将建立健全地热能利用市场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
政策发力使得业界对地热资源利用的前景更加看好。成立仅两年的山东中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地源热泵系统合同额已过亿元。今年,公司将走出山东,开拓苏、冀、豫等地市场,预计合同额将达到2.6亿元。
亟需整顿 繁荣背后存乱象
据了解,地源热泵是通过冬季从地下取热,夏季再将地面的热量回灌地下实现热量循环平衡的。但在一些夏季温度不太高、制冷需求不强的区域,如我省的胶东地区,一些设计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就省去了夏季热量回灌的步骤。这一做法严重破坏了地下温度的平衡:持续、大面积地对地下取热却不补充致使地下温度难以恢复,再逢冬季时就“抽”不出热了。
“第一年施工无法评估效果,第二年业主入住的数量不多问题还暴露不出来,第三年业主大量入住才发现根本供不出暖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由于地源热泵建设的特殊性,通常质量问题不会在最初一两年显现出来。项目投运后两三年出现问题的并不鲜见,而此时已超出了合同的质保时限,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相关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上述业内人士称。作为新兴产业,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还处在起步阶段,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亟需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的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