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决战 第一阵营中谁是黑马?
2004年09月0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2004年空调市场两极分化,新“四大家族”逐鹿引起关注。据国家权威部门最新提供的数据,今年格力、美的、科龙、海尔四大品牌的市场份额达50%以上,其中拥有科龙、华宝、康拜恩3个品牌的科龙,市场份额增长最快,海尔次之,格力、美的市场份额仍领先于其他品牌。而从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消费者对“节能”日益倚重。由于科龙双高效空调今年销量巨增,业内人士预测,其明年可能成为“四大家族”中最大的黑马。
“电荒”逼迫“节能”受宠
科龙空调今年市场份额在“四大家族”中增长最快,主因是“电荒”背景下,全社会对空调节能水平的日益重视。今后以来,包括国家发改委、节能认证中心、中国家电协会等在内的国家部门、行业机构,加大了倡导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的力度。国家发改委专门为今年的“节能周”出台了《公众节能行为指南》,大力倡导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绿色办公”,采购节能空调产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80余所高校,今年集中采购的科龙空调达20余万套,科龙空调卓越的节能水平和超低噪音给学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科龙新研制的数码双效王空调,能效比已达6.65,打破了代表顶级节能水平的日本创造的世界纪录。
据了解,为将推广使用节能空调落到实处,旨在提高我国空调产品节能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房间空调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年内有望出台。新标准中将按空调产品的实际能效,将空调能效划分为5个等级,1级能效最高。能效等级的划分,便于消费者识别产品的能效水平,同时也把空调能效比的最低标准由2.3提升至2.6。业内人士认为,新标准即将实施,将会使节能技术优势卓越的厂家如科龙等迎来新的、巨大的市场机会,而那些只重品牌宣传、不重节能技术研发的厂家将惨遭市场淘汰。
空调节能是全球化趋势。空调在美国能效比低于2.8就不准在市场上销售,在欧洲,空调市场不准销售能效比低于3.2的产品,因此,相对而言,我国的新限制门槛并不算高。伴随低能效、不环保家电遭淘汰的趋势,估计两三年后我国节能家电标准可能会再度提高,将进一步将“不节能”的空调厂家拒之门外。
“能效比是第一竞争力”
国家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空调,空调新能效标准的实施,将使能效比成为消费者购买空调的第一指标。分析人士称,从“四大家族”现状看,科龙由于一直在业内强推“制冷制热双高效”,已确立“节能大王”的地位,格力、美的、海尔虽然同属“四大家族”,但相对而言,能效比技术要逊色于科龙,所以在能效比技术上奋起直追科龙,已成为格力、美的、海尔的当务之急。
专家介绍说,空调是一种使用成本远大于购买成本的特殊商品,能效比始终是全球空调企业比拼的核心指标,空调的能效比越高,便越节能。比如科龙新研制的数码双效王空调能效比为6.65,表示消耗一度电能产生6650瓦的冷量,而普通空调能效比仅2.5左右,消耗一度电只产生2500瓦的冷量;在环境温度都相同时,一台能效比为6.65的空调,制冷效果差不多抵得上3台普通空调,耗电量则不到一半。经测算,一台科龙双效王空调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两年可节省3000元电费。
“能效比是空调最核心的技术指标,其越往上走,研发难度越大。”——清华大学博士、制冷专家郑祖义说。据了解,空调要增加一些附加功能,如杀菌、负离子、除菌光等,技术上不是难事,投入也不大,但要将空调的能效比做到较高水平,却绝非易事。比如科龙双效王空调的能效比达到6.0后,每提高0.1,需要顶尖技术研发队伍集体攻关,一项实验就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这是非科龙这样的企业无法能做到的。一些知名企业虽然明白能效比的重要性,也会出于品牌宣传前期投入太大而被迫放弃。
新格局中藏着“黑马”
毫无疑问,市场的两极分化,将使更多中小品牌逃离空调市场,这给“四大家族”扩大地盘提供了机会。但业内人士指出,在“电荒”背景下,“节能”已是市场第一需求,“四大家族”固有的品牌影响力会相对弱化,以“节能”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将牵引整个市场的走向,因此原本与格力、美的市场占有率相差无几的科龙,2005年颇具“黑马”潜质。
单从固有品牌知名度看,海尔处于相对有利的优势,格力、科龙、美的同属一个级次,但如果强调“节能”这个核心,科龙则是绝对的老大。据悉,最近两年来,科龙四次打破国内空调能效比最高纪录,其研制的双效王空调第四代产品,能效比达6.65,是世界最节能的空调。由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主办、80多万用户参与的“首届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科龙双高效系列空调已成为中国节能空调市场用户满意第一品牌。
另外,对比海尔、格力的国有身份,美的管理层控股,民营化的科龙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更强。据了解,科龙现已对原材料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去年8月,科龙曾联合格林柯尔旗下的美菱面向全球供应商抛出100亿元的订单,仅此一项就降低了15%的成本。最近,科龙又与同一旗帜下的兄弟企业美菱、亚星客车、襄阳轴承联合发布采购招标公告,采购总金额达200亿元人民币,即使成本控制水平与去年相当,也有10多亿元的“利润”,这将使其在市场推广方面有更大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