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价格战将毁灭空调业
2002年06月1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6月伊始,空调市场再次投下重磅炸弹。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趋热天气,并没有给空调经销商们带来惊喜,失去了耐心的部分厂商又祭出价格撒手锏。6月1日,全国家电业巨头苏宁在南京打出“空调节”的旗号,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推出数千台580元1匹挂机、666元1·5匹挂机,2匹柜机最低价1980元,常规机型的价格降幅从5%到8%。除了抛出特价机作为“重磅炸弹”外,苏宁还拿出5亿元定制产品,比市场平均价格优惠至少200元。按照苏宁老总张近东的说法,此举意在通过一系列价格风暴拉动迟迟热不起来的空调市场。
低价位真的可以救市吗?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召开的“明明白白说空调”研讨会上发出警示:今夏空调价格战存在低价机偷工减料、广告虚假宣传的问题。中消协和国内制冷界专家联合呼吁:消费者购买空调不要盲目追求低价位,更要注重能效比。而面对风起的价格战,业内人士指出,技术创新才是空调产业走出泥潭的更好出路。
超低价机引发恶性价格战
新一轮价格战已打响,当商家打出一个又一个超低价格时,消费者的疑问却在加深:“几百块的空调能买吗?空调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自4月20日奥克斯向外界首家披露空调成本白皮书以来,坊间关于空调利润的传言就一直未停。在该白皮书上,奥克斯毫不含糊地一一列举了1·5匹冷暖型空调1880元零售价的几大组成部分:生产成本1378元,销售费用370元,商家利润80元,厂家利润52元。奥克斯还对其它型号几大部分成本予以解密。在这份白皮书里,1·5匹冷暖型空调的生产成本也已经达到75%左右。
另外,厂商在宣传上也不惜血本,中国广告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对记者说:“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空调广告投放量已经达到了2·4亿元,其中平面媒体0·8亿,电视1·6亿,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高额宣传费用占去大量利润空间,当空调走向微利时代,再这样下去广告的信誉危机就要来临了。”
降价空间已渐被压缩。曾炮制出全国最低价666元的某品牌空调总经理,日前对媒体道出空调降价的真正水分:“以现在的原材料成本,分体空调售价千元以下、柜式空调售价2000元以下,都是做不出来的。”他坦承,当时该品牌推出666元空调,就是为了炒作,当时在全国市场也就供应了3000台。
面对不计成本的价格战,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有些无奈:“空调是家电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去年全国空调年产量已达2200万台,今年估计会达2500万台。而在中国空调企业中,年产量在50万台以上的就有20多家,生产资源的不集中,众多厂商分食一个市场,造成‘价格战’这样非常规的竞争手段频繁使用。我们一直反对恶性价格战,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极可能是毁灭性的。”
恶性价格战误导消费者
价格战能够频繁出击,实际上还有消费观念的误导。
在价格与空调品质关系的理解上,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潘秋生有些与众不同:“价格低未必真便宜,价格高也未必真的贵。”空调作为一种高耗能产品,价格并不是衡量产品是否经济实惠的惟一标准。为降低成本,某些企业降低工艺水平和零配件质量,这样的空调不但质量降低,且能效比低下,使得耗电量增大、消费者使用成本提高。
什么样的空调才是好空调?国家节能产品认证中心主任李铁男向记者介绍:“消费者应该首先比较空调能效比,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空调的制冷量除以输入功率(耗电量),得出能效比系数。也就是说,在相同单位制冷量下,耗电量越小,此系数越大。1·5匹空调的能效比最低在2·5以下,最高可达3·5以上,差距很大。在制热方面,制热量同输入功率比值得出性能系数,这是消费者衡量空调制热能力的指标。”
李铁男认为,只有能效比和性能系数都出众的空调才是好空调,从而达到既高效又省钱的目的。空调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以市场上最常见的1·5匹空调为例,按目前全国年平均使用时间500小时、每度电0·6元计算,高效节能型空调10年累计省电1700度、节省电费1020元。
他接着举例:“目前市场上的科龙‘双效王’空调售价比普通空调高大约2000元,但制冷能效比已达3·8,制热性能系数达4·2。如果把电费成本也计入空调使用成本,那么空调价格就不应是消费者惟一考虑的因素。”
市场呼唤成熟的消费者。中消协副秘书长董京生称:“低价格往往意味着低品质,正是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盲目追求低价位忽略能效比,才让一些厂商钻了空子。”
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国产空调机,定频空调制冷效率在2·4—2·9之间,变频机在2·6—3·2之间,相比国外空调效率水平,国产机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而制热效率就更不值得一提,定频机在2·6—3·3,变频机2·5—3·3左右。究其原因,清华大学博士、制冷专家郑祖义认为:“中国空调厂家多年沉陷于空调概念战的泥潭,已使得空调行业疏忽了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导致国产空调效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
我国空调产业起步于1978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空调产量以平均每年48·21%的速度增长,目前拥有世界空调过半的生产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00多个品牌。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工业制冷协会秘书长杨炎如表示:“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价格战几乎年年打,现在该是空调行业调整的时候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增加空调的技术含量是行业调整的必由之路。郑祖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空调实际上做的是将能量进行迁移的工作。1·5匹空调耗电从每小时1·16度到1·5度不等,远远大于其它电器。其在能源消耗中占的高比例,使其必须走高效之路。目前空调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空调的技术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以热力学理论来讲,能量的转化率可以达到25·0,但现在的转化率(能效比)一般只有2·5,仅是理论的10%。可见通过技术革新完全可以争取更高的性价比。”
“节约的能量是惊人的。”郑祖义举例说,集中发展高效空调,1匹机一年节省100瓦电量不是难事,以年产2000万台计,“一座年产200万千瓦的巨型发电厂就省下来了”。李铁男也认为:“国内一些企业已意识到高效空调的发展趋势,纷纷对制冷、制热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效率水平。目前高效节能空调已在科龙、海尔和三菱等一线品牌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才是空调业以后要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