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白皮书已发布

2007年10月1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7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白皮书》发布

劲言

随着炎炎夏日的离去,空调行业2007冷冻年度(以下简称2007冷年)也宣告结束。回顾这个冷年,空调市场行情就如同中国的股市一般,一路飘红。销量止跌回升、价格稳步上涨、竞争回归理性……这一切都证明中国空调行业在2007冷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日前,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和《电器》杂志社共同发布了《2007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依托数据对2007冷年空调市场的表现进行了总结。

销量大幅增长——

出口增速稳定,内销止跌回升

赛诺评估数据显示,2006年8月~2007年7月,中国家用空调总销量为5940万台,同比增长12.4%,在经历连续两年的疲软行情后,终于再度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空调制造基地,2007冷年中国向国际市场出口家用空调超过3000万台,年增长速度超过10%。在保持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出口均价也得以显著提升。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7年1~6月,出口空调的加权平均价格为157.78美元,同比提高9.4%。

对比出口与内销两大市场,2007冷年空调行业总销量的增长更多来自内销增长的拉动。2006年8月~2007年7月,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实现内销2850万台,同比增长14.7%,一扫前两年销量负增长的阴霾。分析造成这一市场发展态势的原因,《白皮书》认为,内销市场的复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公作美:2006年8月~2007年7月,全国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尤其在2007年5月,全国平均气温达到17.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提前到来的高温刺激了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购买预期。进入夏季,天气依然很“配合”,经常会有高温预警,先是华北,后是华中。2007年7月,江南、华南大部地区高于35℃的高温日数有15~21天,部分地区达21天以上。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再创新高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奠定了基础。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消费增长比上年同期明显提升。全国城镇居民家庭空调保有量已超过80%,并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已不再将空调视为奢侈品,其需求弹性正逐步减小。同时,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空调需求的增长。

房产销售火爆:尽管受“国六条”、“国八条”、“数次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但在适婚年龄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4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的支撑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行情依然看涨。2007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7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45%。

新置需求和更新需求:在一级城市的空调市场除了购房所产生的新置需求外,产品更新需求也正逐步进入高发期。

而二三级城市家庭对空调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居民家庭空调保有量明显上升。

其他因素:在历经数年的血拼后,市场空间逐步净化,空调厂商共同努力培育市场,引导市场向理性回归,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有保障,产品价格体系稳定,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购买信心也随之增强。

价格稳步上涨——

消费更趋理性,产品价值得以体现

在2007冷年,各空调企业以实际行动证明,上一年度构建的新价格体系可以持续发展。赛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家用空调零售均价在2006冷年上涨10.4%的基础上,2007冷年继续上涨10.1%。

《白皮书》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均价变动一般受到产品销售结构变动(结构拉动)和产品实际价格变动(价格拉动)的影响,若将制冷量大小作为空调产品的划分指标来考量市场均价变动,则呈现以下特征。

结构拉动:假定各功率(以匹数计算)空调产品的实际价格并未发生变动,总体均价的变化全是由于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

价格拉动:假定产品的销售结构未发生变动(各匹数空调销量比重不变),总体均价的变化全是由产品实际价格变动引起的。

对比2007冷年与2006冷年的赛诺零售监测数据可以发现,空调零售市场的功率/销量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动,1HP机和1.5HP机的销量比重略有增长,而2HP以上的各功率空调销量比重均有所下降。可以说,产品销售的功率结构变化并不是市场总体均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甚至这种产品结构的变化在拉低市场总体均价,拉动率为-10.6%。

与功率/销量结构变动情况形成鲜明反差,除销售比重极低的小1HP机外,其余各功率空调产品的零售均价都有明显的上涨。上涨幅度在235元~610元之间,计算价格拉动率为111.0%。也就是说,产品实际价格的变动对市场总体均价上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分析说明,空调厂商在2007冷年更加理性,“价格战”、“特价机”等字眼已逐渐被“节能高效”、“健康时尚”代替,市场价格体系继续保持稳中有升。而销量与价格的同步上涨也说明,消费者对高质量空调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所加强。

竞争回归理性——

品牌愈发集中,龙头企业业绩提升

空调产品价格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整个空调行业竞争环境的净化。强者愈强的品牌格局使得大品牌不愿打价格战、小品牌打不起价格战,整个行业的竞争热点已不再是“价格”,而是技术、产业链、服务、渠道等全方位的比拼。在行业总体利润增长的背景下细察各个品牌的销售额可以发现,海尔、格力、美的、志高、奥克斯、科龙等品牌的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而众多小品牌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市场资源不断向优势品牌集中,这些品牌不仅享受着行业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而且仍在不断挤压弱势品牌的市场份额,空调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也随之不断提高。2006年8月~2007年7月,海尔、格力、美的三大领军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已高达45%,同比上涨了4个百分点。

从空调上市公司公布的2007年中报来看,龙头企业业绩均大幅提升。

海尔:上半年空调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8亿元,毛利率达到22.79%,比去年同期增加1.75个百分点。

格力:上半年国内空调销售收入为134.84亿元,同比增加61.34%,增速为近3年之最,高于行业内销增速43个百分点;上半年出口收入为56.47亿元,同比增速为37.76%,增速高于行业出口近27个百分点,内外销增速均远高于行业增速。

美的:上半年空调业务收入为146.78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家用空调业务收入达132.69亿元,毛利率保持在15.66%,内销收入推算同比增长在20%~27%之间;商用空调业务收入达14.09亿元,毛利率达到30.77%,成为利率增长的新亮点。

科龙:上半年空调业务主营收入2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8.28%;毛利率达到18.66%,比去年同期提高2.76个百分点。

市场前景看涨——

内需增长稳定,中央空调成亮点

中国家用空调的市场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大小,而市场需求的大小往往与消费人口基数、消费人口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三个方面密切相关。

消费人口基数:对应1985~1990年的人口出生高峰,人口基数增长对消费需求造成的影响将在近几年得到集中体现。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城镇居民数量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基于以上两点,《白皮书》认为,未来几年,家用空调的消费人口基数将迅速增加。

消费人口支付能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三四级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显著提高。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52元,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第一二季度的消费信心指数分别达到95.8和96.8。

消费意愿: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已不再将空调视为奢侈品,赛诺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空调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在80%以上,三四级城镇居民对空调产品的购买意愿大大增强。

除新增需求,一二级市场家用空调更新需求在未来几年也将进入高发期。按空调产品平均使用寿命10~15年计算,未来几年,全国每年家用空调的更新需求将超过500万台。

《白皮书》综合判断,未来3年空调行业将保持景气,内销规模增速将在8%左右。据此估算,家用空调内销量在未来3年将分别达到3050万台、3300万台和3550万台。

尽管家用空调市场实现销量和平均销售价格双双上涨,但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依然不高,净利率仍不超过3%。相对于家用空调的低盈利能力,中央空调的净利率在10%以上,因此,海尔、格力、美的、新科、志高、奥克斯、TCL等众多传统家用空调企业纷纷把触角伸向中央空调领域。以美的为例,其2007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