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300万平方米建筑贴上绿色建筑标签
“在大厦的地下,我们打下了900多根管子,深度在80-120米不等,每小时的水交换量能达到30立方米,整栋大厦夏天的冷气和冬天的供暖完全可以满足了,”大楼物业工程部孙波介绍,“虽然地源热泵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与使用冷却塔的空调相比,这座大厦每年能节电150万度。”
不仅如此,为了使大厦内冬暖夏凉,大厦外壁还采用了双层玻璃。孙波推开设在玻璃幕墙上的一道门,原来外墙幕墙的两层玻璃之间有一道近1米的间隔,这个间隔从楼顶到楼下设有无数个通气口,这些通气口上下贯通,就达到了通风的效果。当外面烈日炎炎时,这道间隔中闷热的空气经过这些通气口时,就会产生对流,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而在二楼的房产交易中心大厅,虽然四周没有窗户,但是偌大的大厅内却没有开灯,采光全部来自屋顶上的玻璃。孙波介绍,这叫“采光井”,整幢大厦一共有三口这样的井,每年可节电101万度。再仔细看,大厅屋顶的玻璃还是一块块的太阳能集光板,“地下车库的照明用电全部来自这些太阳能集光板,一共有200多平方米,每年能发电2万-3万度。”
除此之外,地下车库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清洁能源照明设施。在档案大厦东北角的绿化带内,有一排8个“UFO”式样的装置,这其实是一种管道式照明灯,是利用太阳光折射的原理,将室外的太阳光通过管道折射,进入室内用于照明,这样一盏灯大约有40瓦白炽灯的亮度。目前,档案大厦一共安装了24盏这样的灯。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这样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正在不断涌现。2012年,园区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纳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当年全区新建建筑(住宅和公建)中绿色建筑比重达到25%以上的要求。截至目前,园区共有57个项目通过各级绿色建筑认证;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2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29个、一星级绿色建筑6个;并有7个项目获得了运行标识。
另外,档案大厦列为2008年财政部、住建部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综保大厦、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等5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中新大厦、西交利物浦等11个项目成为江苏省省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园区整体和中新生态科技城分别成为2012年度和2010年度江苏省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绿色建筑群。
据统计,园区已有总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项目取得了各级绿色建筑标识;万元GDP能耗为0.307吨标准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3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