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三劫”变“三利”
遭遇“三劫”
今年空调业遭遇的第一劫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空调市场开局就面临着近700万台的库存压力。虽然经过了空调厂商的奋力调整,在旺季来临之前,空调行业还是面临500万台左右的库存压力。
第二劫就是非典。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空调业在销售旺季开始的时候就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虽然空调厂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生产出一些所谓有杀菌功能的健康空调来策马救市。但由于生产、研发、销售上都比较匆忙,健康空调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加以衡量,而且健康空调推出的杀菌功能对于能否杀死SARS病毒更是无从考证。因此健康空调在非常时期也没能拯救空调市场疲软的局面。
今年年初开始,进口钢材价格上涨30%以上,而国内替代品上涨了60%。不仅如此,其他原材料价格也全面上涨,铜每吨上涨27%,铝上涨8.8%,空调主要部件压缩机的成本因钢材涨价增加了15%-20%。一台合格的1匹空调,因为材料上涨,其成本增加10%以上。由于今年空调销售难以旺起来,空调厂家不可能通过提价的方式来转嫁成本。空调成本上升,销售价格却下降,使得空调的利润进一步萎缩。此为空调行业的第三劫。
塞翁失马
表面上看,今年空调行业确实是流年不利,有业内人士明确表示,今年空调行业的灾年格局已成定局。但许多空调厂商提出要辩证地看待2003年空调行业面临的“三劫”,他们认为这“三劫”对于空调市场长远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三利”。
首先第一利就是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记者从国美、苏宁等全国大型家电连锁卖场得知,一线品牌的销量仍然保持逆市上涨的趋势。海尔空调1月-4月继续以35%的速度增长,尤其5月以后,以81%的高速度增长。澳柯玛在行业销售冷场的“五一”期间,销售量与上年同比增长200%。海信变频空调的销量也远远高于行业的整体增长水平。二、三线品牌的销售情况则不容乐观,其他杂牌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消费者这种自觉的品牌意识能够排挤市场上的空调杂牌大军,起到市场净化的作用,对于空调行业朝着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大有帮助。
2003年遭受空调行业劫难打击最大的是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金量不高的中小型企业。
在今年“三劫”中,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许多一线品牌的空调价格都纷纷大跳水。据苏宁方面提供的资料,以海尔为代表的一线品牌机,1匹机降幅为15%-35%,1.5匹机降幅为18%-35%,2匹机最高降幅为40%。所以消费者自然会将眼光转到有质量、品牌和服务保证的一线空调品牌身上。
因此对于空调小厂来说,2003年的确是一个噩梦,但是对于整个空调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清理杂牌空调大军的好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劫难未尝不是件好事。此为第二利。
第三利就是劫难让空调企业增强了抗风险意识,我国空调行业正日趋成熟。
据国美、苏宁等大卖场的有关负责人估计,在空调超低价的刺激下,今年空调销售在数量上不会比去年减少。国美表示销售数量能够翻一番;华南地区的大型家电连锁市场东泽也表示今年预计销售数量能够翻三倍。虽然空调单价以及平均利润会比去年下降,但2003年空调行业的“三劫”换个角度也可以成为空调行业发展的另一种契机。
经过了今年劫难的洗礼,空调行业将会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2003年是空调“灾”年?那倒也未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观点
苏宁电器公司副总裁孙为民近日为2003空调冷冻年作出收官之论:灾年格局基本已定。 其他人亦言:“空调行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目前整个行业的竞争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竞争状态,空调业已经到了非政府介入不可的地步。”
三劫
原材料涨价,巨量库存,非典影响
趋势
仅以中国拥有3亿个家庭单位计算,而目前百万人员以上的大中城市家庭空调普及率只有56%,乡镇地区的家庭空调普及率更低。未来几年,空调市场容量将高达几千亿元。
同时,空调业的毛利润率较高,前期一些厂家透露的20%毛利润率只是均数,部分品牌厂家的毛利润率仍然高达40%。
――――――――――――――中国空调制冷网小新摘自 中国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