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高库存 未来更艰难
新标延长行业霜冻期 库存压力高于往年
对国内空调企业而言,接下来的日子将异常难熬。
据知情人士日前透露:2008年度国内空调行业仍遗留库存1270万台,另有850万台积压在渠道。由于制造空调的重要原材料——铜的价格一跌再跌,已从近7万元一吨跌至近期的2.7万元一吨,1P机的成本降低150元~200元,2P柜机的成本也降低了350元~400元。相关市场研究机构据此估算,整个空调业因库存而蒸发的市值至少是40亿元!
“目前,大宗原材料交易价格的下降趋势依然很强,势必扩大这一价值‘黑洞’。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空调企业的资金链也开始接受考验。”诸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仅是既有的库存,一线品牌的资金沉淀就超过了210亿,加上渠道商为规避风险,纷纷采取“少量多次”的进货方式,空调企业的经营风险空前巨大。
“这或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以上分析人士如是说。
未来更加艰难
空调行业的高库存情况近几年一直存在,但从未像现在这样严峻。
据了解:2006年底国内空调总库存为1500多万台,次年10月下降至1300多万台,2007年底再次涨至1700多万台,创下历史新高后,2008年10月,这一数字减为1200多万台。单从数量上比较,目前超过2000万台的库存(加上渠道存货)空调消化压力远远大于以往。
对于空调行业面临的空前困境,行业分析人士归结了三点:首先,2008年,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天气较往年温和,传统的空调销售旺季由此“遇冷”;其次,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和萎缩导致空调交易量减少;最后是下半年宏观经济环境突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出口受挫,内需也没有放大。加上原材料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大幅上涨后,下半年急剧回落,库存产品的高成本成为事实。
2009冷冻年正式开盘。照理说,新的市场希望正在升起,但市场研究机构中怡康的经理施婷认为,由于天气的原因,去年7、8月和“十一”空调销售旺季没有真正热起来,元旦和春节更不可能出现销售高峰。2009冷冻年,空调市场整体销量一开锣即出现下滑,加上房产行业有后延性,现在的不景气将使空调零售市场在2009年和2010年更加艰难。
无力的辩解
自空调价值“黑洞”的问题被曝光后,相关企业几乎一致否认自己与此有关,并强调对自己当前的库存保持乐观态度,这不免让人大感意外。
海尔空调一位负责人表示,公司一直采用“人单合一”的经营模式,始终保持最低库存水平;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昌则声明:“格兰仕空调以销定产,几乎没有库存的压力。”被业界认为受成本“黑洞”影响最大的两家企业,格力、美的分别承受着471.34万台和320.34万台库存压力,它们也一样表现得若无其事。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格力与美的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它们的产品价格将直接左右国内空调市场的价格走向。一旦一方从价格因素上动脑筋消化库存,另一方必将跟进,从而使整个空调市场的价格走低且难于在金融风暴结束之前挽回。这样,对整个空调行业而言无异于一场更大的灾难。
消化是个超大难题
积极降低库存,这是所有空调厂商在响应国家“家电下乡工程”时首先打定的主意。但国家有关空调行业的节能政策犹如一道铁闸,几乎断了他们的念头。
知情人士透露,在2008年6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发《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征求意见稿,将空调能效标准门槛从现行的5级(能效比为2.6)提高至2级(能效比为3.2)后,同年12月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批准成立相关的分技术委员会,并将组织制订变频控制器标准。
尽管有空调厂商认为,国家推行新的能效比标准只会禁止厂商类似产品的继续生产,而不会干预其库存的销售,但还是有不少分析机构猜测,国家可能在2009年3月就禁止生产低于3.2级能效比的空调,2009年9月禁止销售所有的不符合条件的空调。
“这短暂的10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清理掉2千多万台存货,因为消费者也想选择低能耗的产品,即便厂商最后拿出一向屡试不爽的 ‘撒手锏’——低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经济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说。据他估计,要消化掉这批不符合国家节能新标准的老式产品,全行业普遍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在这过程当中,一些实力不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预计2009年后市场活跃厂商数量将不超过10家。”
这似乎也在显现着未来空调市场进一步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