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价格战国内、国外企业两种反应
2002年01月11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为什么国外企业习以为常而我国企业却叫苦连天?
价格战不是恶魔
价格战的频频出现,令厂商忧心忡忡、消费者暗中欢喜、物价部门左右为难、学者议论纷纷。
它反映的是同行业的厂商之间通过降价手段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导致价格大幅下降的现象,如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上海等地闹得风风雨雨的黄金饰品价格大战、加入了WTO后的汽车价格大战等。由于伴随着价格大战,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将明显下降,经营状况恶化,有些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因此受波及企业通常视价格大战为恶魔,必欲去之而后快。他们认为,价格大战是企业的非理性行为,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不惜低于成本价倾销,导致市场秩序大乱。这种无序化的竞争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而且也会对国家利益造成伤害。然而,当我们把目前发生的价格大战放到我国已经加入了WTO的大背景来考察时,价格大战真的如恶魔那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吗?结论下得不免过早了一些。
价格大战的出现通常与产品的供过于求有关。其实,这种所谓的价格大战在国外的市场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问题是为什么人家对此习以为常,而我国厂商却叫苦连天呢?原因在于我国的价格大战由于打上了旧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烙印而使其对企业的杀伤力大增。
我国价格大战杀伤力大首先与我国供过于求的形成机制带有行政化特征有关。爆发价格大战行业的产品,其价格过去通常是受行政力量支配,而且价格一般被定得比较高。以黄金饰品价格为例,价格放开前为每克103元,远远高于国际价格水平。即使在政府不控制价格的情况下,如果投资实行审批制、各个地方的经济处于割据状态,那么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获得更多的税收,也会盲目进入所谓的“热门”行业,彩电、空调等家电流水线、汽车装配厂等在许多地方重复建设就是一个例证。
其次是在缺乏退出机制条件下的价格大战使得竞争的后果非常惨烈。如果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那么价格大战必将把一批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使供求重新达到平衡。但由于目前处于价格大战中的企业大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是企业的担保者,因此,即使有的企业在价格大战中输得很惨,也硬着头皮在成本以下参与竞争。当价格大战不能淘汰低效率者时,供过于求状况就无法根本改变。
在缺乏退出机制条件下,面对价格大战的企业几乎都是输家。因此,很多人从保护企业利益就是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力求避免价格大战。然而,在供过于求条件下避免价格大战的直接办法就是价格控制,其办法有二:一是行政限价,二是业内实行价格同盟,从长远来看,它们既不能保护企业利益,也不能保护国家利益。因为行政限价会抑制市场机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价格同盟则会导致垄断。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固然使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明显减弱,几乎所有现存的企业都能获得最低限度的利润,但过高的价格一方面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会诱使更多的资本流入该行业,其结果是过量供给在最低限价的掩盖下愈演愈烈。当整个行业的资源闲置不能通过价格竞争得到缓解时,企业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动力会减弱,全行业的平均经营效率会下降。由于最低限价既损害了消费者及没有参加价格同盟的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又导致整个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使好的企业活不好,差的企业死不了,怎么会既保护企业利益、又保护国家利益呢?
即使通过行政干预或价格串通避免价格大战可以为企业带来喘息之机,这也是与WTO原则相冲突的。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而WTO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市场原则,即政府有义务和责任维护自由、平等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秩序。不仅如此,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的目标其实与WTO的原则具有相通性,那就是要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显然,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条件,而这离不开市场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化自由波动。价格大战正是在供大于求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出清市场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强制调整方式常常使我们看到竞争力弱的企业不得不黯然出局,但一批经营效率高的企业则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乘机把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由价格大战启动的优胜劣汰机制不仅能刺激企业不断通过创新和改善经营提高效率,而且价格回落可以刺激消费,最终都有助于实现市场供求平衡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家利益也就随之提高。很难想象在整个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条件下能够增加国家的利益。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价格大战不同于厂商低于成本价的市场倾销行为,这种倾销行为实际上是厂商为了谋求市场垄断者地位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它同样会妨碍竞争,因此也属于禁止之列。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行业都将程度不同地面临所谓的“价格大战”,躲是躲不过的,压也是压不下的,即使压下葫芦,也会浮起瓢。我国的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接受这种几乎残酷的价格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当然,“价格大战”最终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取决于许多条件,如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否具备退出机制、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等。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价格大战的负效应,加快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