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对本科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图)
2003年11月0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职业技能证书首次颁发给高校学生
8月8日,北京工业大学的36位同学领到了一张特殊的证书——“家电产品维修技工(制冷)”中级证书。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试点并首次向高校学生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
据了解,从7月11日到8月3日,北京工业大学制冷学科部对本专业本科生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家电用器制冷维修中级技工培训。参加培训班的36名同学全部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证书。据悉,这一通过率是所有培训试点中最高的,远远高于60%的副总裁匀水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处副处长徐玉平对这一培训结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北工大的这一培训工作在所有培训试点中是最出色、最有特色的。
据该学科部李红旗博士介绍,这次培训分为理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三部分。理论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三部分。理论教学是针对学生未来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将以往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做一系统总结和拓展加深,讲解制冷基本技能、电路及控制、空调器及冰箱运行故障理论等;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制冷基本操作和电气基本操作,学生将学会各种常用仪器、工具,接受电工、钳工、焊接、制冷系统安装、维修操作等基本训练;专业技能则包括制冷系统运行、空调器和冰箱的故障诊断,分析及排除。学生将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空调器及冰箱的实际运行故障诊断,分析,给出具体的故障排除方案并自已动手排除故障。
[居左图片]/_newpic/200311484845.jpg[/居左图片]
在这次培训考试结束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座谈会上,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使大家受益匪浅。学生们谈起参加这次培训的收获,赵媛媛同学说:这次培训是对以往所学的公共课、基础课知识点的一次很好的梳理过程,既弥补了以往知识的欠缺又增强了实践能力。老师们指点思路但不硬性规定条条框框,鼓励大家另辟蹊径和勇于坚持自已的观点,现在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比以往增强多了,而且学到了一些好的工作方法,也增强了大家的合作意识。
以技术培训弥补大学教育的不足
“制冷专业的学生参加这种培训真是太有必要了”。李红旗博士强调,大学归根结底也是企业,它生产特殊的产品——人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品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基本前提,否则长期下去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应当承认,当前本科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相比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之处,我们实际上生产的是半成品,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的片面性——仅掌握了产品实现过程中产品设计这一环节的知识;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薄弱,协作精神、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整体观念和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责任心和风险意识缺乏。
这些问题已是长期存在的、有目共睹的。但如何解决,是一个复杂、长期的问题,也存在着与传统做法,习惯势力的冲突。李红旗博士介绍,国内的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可否认一些做法是闭门造车、凭良好愿望行事。如专业合并、减少专业课程力图使学生有较宽的适应面,这种做法原于国外大学,但其前提是用人单位具有良好的技术培训体制;再如由精英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而减少理论课程的份量和深度,则要求有大量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来弥补,这是我们难以做到的。同时,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传授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忽略了“干 什么”、“不会应用会出现什么后果”。而在整体思路上,所有的大学更看重的则是“政绩”或表面效应。
种种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在学校学的理论在工作中用不上或不会用,工作中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又不具备的现状。由此出现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和技校生好找工作,出现本科生毕业后到技校再去学习两年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李红旗博士指出,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谈为素质教育,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一方面要求大学毕业生调整好心态,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的教育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的惟一依据应当是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否则就成了要求用户适应自已的产品,或是国家花费大笔投资为外资企业培养人才。
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李红旗介绍:“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专业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一套强调理论教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思想。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思路,总结出‘理论——实路——创新’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完成‘学生-工人-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从理论教学中的CAI专业课程软件集、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模拟环境”,到激发创新思维的“单间模式制冷产品开发基地”,教研室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力图在人才的培养上改变高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填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断层。李红旗强调,“这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是我们的夙愿,教师们已为此付出了数年的努力。我们感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提供的这次机会。”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参加培训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不会使用试电笔、万用表及常规仪器,不懂割管、胀管、焊接、检漏、充氟等基本的制冷操作,说起来很让人难以置信,但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就是这样。”李红旗介绍,虽然本科生、研究生不是用来做工人的,但对制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会对其创新过程中的产品设计能力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由于我们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尚无相应的体系,这次培训是按照技术工人的模式考核与发证的,以至于学生在考核中有意尤未尽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一个遗憾。但在培训中我们更加注重、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因为职业培训并不是让大学生去抢占技工的劳动市场,而是让大学生更有头脑。
李红旗博士进一步强调了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思路与目标。
实践能力不等于动手能力
那么,学生会“动手”了是不是就等于提高了实践能力呢?对此,李红旗又提出自已的看法,“事实上,实践能力不等于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意味着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产品出现和生存的目的与意义的一种观念与意识的形成,是对产品从设想到实物推向市场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应该是一种概念产思维,而不是一两种具体的实际知识。”
大学生实践能车与应用能力较差,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李红旗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思路与硬件条件的缺乏。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有创新能力,教学本身也需要创新。他举例说,在思路上国内大学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实验,往往有愿望而不知如何去做,从硬件上,工科大学有一种“榔头现象”——工科大学的学生金工实习时祖祖辈辈都在做榔头,而对学校较少的先进、昂贵设备又存在一种自密、珍藏的心态。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同时又往往把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混为一谈,增加的多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实习时间,在实践教学的内涵上变化不大。
正是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北京工业大学制冷学科部非常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希望能将这种针对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长期做下去。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培养高素质、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变业面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据了解,该专业正在积极努力,力争把这样的培训和现有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切结合起来,纳入教学计划中,将此项技能培养以及其他实践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和发展。李红旗博士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一种培训和管理、考核体制,将这种培训长期化、制度化,使更多的专业和更多的学生受益。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电器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