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毁了中国风机

2011年10月0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风电设备质量事故频频出现,给年轻的中国风电制造业笼上了沉重的阴影。

“某厂家的叶片因黏合胶问题,损坏100多片,折合2亿多元,差一点使企业破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国内多处风电场发生了20多起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如机组失火、掉网、倒塌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国产风机频出质量事故?

成本压力蔓延

“多起风电机组质量事故的背后,一个重要的隐含因素是设备产能过剩,引起制造商之间的产品价格恶性竞争,造成整个风电产业链面临成本压力,企业为降低成本,牺牲了产品质量。”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自2008年,我国风机整机价格从6500元/千瓦,经2009年5400元/千瓦,在2010年下半年已跌落3500元/千瓦关口。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是有安全边际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成本压缩,只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风电装备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风电装备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设备制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价格恶性竞争,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风电发展与电网接纳能力出现矛盾等。

该意见要求,着力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我国自然环境和特殊工况条件,改进产品设计,提高风电机组适应性。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保证材料质量。进一步提高叶片、主轴、主轴轴承和变桨轴承、增速机、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确保风电机组质量。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组织体系。

“现在,风机价格竞争非常残酷。与此同时,很多关键部件比如轴承、变频器、控制系统等,国内企业没法自己做,有的企业甚至连电机都从国外买。在这种情况下,主机企业因为要降低成本,所以采购便宜部件,导致风机质量下滑。”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8月13日在“2011第六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发言一语中的。

8月16日,明阳风电发布了201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其第二季度全面收益总额为746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4.1%。8月20日以来,其他风电上市企业相继公布了2011年中期经营业绩,所有厂商风电业务中期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验证了我国风电制造业今年的盈利水平已明显下降的事实。

8月5日,国家电网有关风电并网的18项技术标准发布,为产业设置了新门槛。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风电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业界期待风机价格的理性回归将有可能,风电制造业也将告别过去的快速增长期,迎来理性增长期。

最低价中标是低质诱因

“现在,业内热议的是‘度电成本’(每千瓦时电的成本)。但往往业主考虑的不是真实的度电成本,而是‘单位千瓦投资成本’。他们仅仅是考虑建设期要投多少钱,设备要花多少钱。”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工程采购招标方式是最低价中标,这在引发风机制造业恶性竞争和产品质量低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业主在招标的过程中,以中标的最低价为标准,提出了所谓的“标杆价格”,风机制造企业的报价如果高出“标杆价格”,根本无法参与投标。

最低价中标使成本压力迅速向上游传递,从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到零部件加工企业,导致整条风机制造产业链都在拼命压缩成本。而为降低产品成本偷工减料或者寻找劣质替代材料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而且,由于利润受挤压,使得风机制造企业没有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和创新,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了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断送尚未成熟的中国风电产业。

一台风机的正常使用寿命是20~25年,运行环境多元且相对恶劣,降低成本后的风机能否经得起严苛环境的考验和20年的长时间平稳运营,最终实现客户的价值?

“虽然在质保期内,风机制造企业承担风机的运行服务和维修费用,但是业主损失的是发电量的减少。如果出了质保期,业主还要承担维修费用。从风机整机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给客户提供高可靠性、发电效率高和并网性能好的风机,使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整体成本最低,才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金风科技营销系统副总经理侯玉菡说。

据记者了解,在最近的几次风机招标采购中,已不再执行最低价中标方式,而是综合考虑包括发电效率、并网性能、可靠性以及机组运行业绩等指标的标底中标方式,风机制造企业的中标价格有所上调。

所谓标底中标,就是业主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工程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得出符合业主要求和当前市场价格的造价。最后,以最接近这个标底的价格中标。这种竞标方式可以避免最低价中标带来的一系列后患,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制造商的经济利益,使制造商能够专注于产品质量。

也许,实行标底中标方式是风电制造企业走出恶性价格战的“理性回归”信号。

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指出:“价格竞争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期风电行业的技术标准提高,再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风电市场会进一步向大型制造商集中。风机制造业只有摈弃恶性‘价格战’,致力于技术进步,才能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坚持下去,做质量有保证风机的企业将胜出,而那些质量不好又打不起价格战的企业只能选择退出。

新增装机量增幅下降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近日公开称,未来每年风机新增装机确保1500万千瓦以上,而新开工装机规模则确保为2000万千瓦左右。这一说法暗示我国的风机增速未来可能会明显下降。事实上,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大牌风机制造企业业绩下滑的现实,已使市场感到风机制造业的寒潮正在袭来。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将比去年的1892万千瓦有所减少。自2007年以来,我国风机装机容量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2011年可能首次出现拐点。

梁志鹏表示,已经确定在今年年底之前核准2883万千瓦的风电项目,而这些项目是从申报的4000万~5000万千瓦项目中遴选出来的。

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0年,我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分别是331万千瓦、615万千瓦、1380万千瓦和1892万千瓦。2010年和2009年相比增幅为38%左右,该增幅比往年100%的增幅,已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地方政府以前可以审批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所以大批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很快上马,再加上市场需求确实比较猛,使得我国过去几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很高。

由于电网和风电项目审批脱节(先批风电后批电网),风电开发没有规划,大量的风电不能上网,2011年上半年又发生多起风机脱网、起火、倒塌事故,风电“大跃进”必须终止的呼声十分强烈。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明确,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项目也需由国家能源局核准,不再由地方政府核准,导致今年第二季度的一部分风电场建设不能开工,必须延期或者暂停。今年5月,国家电网暂停了风电场设计评审计划、接入电网意见函的办理,并针对风电上网的严格准入,提出了包括风电场设计、检测认证18项并网技术规范。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网的上述措施,必将对风电产业理性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