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供暖遭遇能源危机 专家呼吁灵活监管
2004年11月1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11月15日,北京市集中供热即将正式开始,据了解,这个供热季,本市集中供热的面积将达到8810万平方米,占规划市区供热面积的近30%,而随着供热“大锅饭”摊子越铺越大,也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新型的采暖 方式似乎也遭遇了瓶颈。北京市民如何才能度过一个舒舒服服的“暖冬”,成为政府和各个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炭价格急剧上涨供暖遭遇能源危机 能源吃紧是今年北京市供热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了解,供热主要原料煤炭到锅炉房的价格已经由去年同期的230元一吨上涨到380元,巨大的价差令供热企业荷包紧缩。负责北京市集中供热的北京市热力集团老总刘淀生介绍,在今冬明春供热季节中,热力集团预计新发展集中供热面积810万平方米,其中用集中供热替代燃煤锅炉100余台,替代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 北京市热力集团副总经理李大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热力集团已经连续4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但是北京市的热源能力却一直没有相应增加,目前几大供热厂都已经在满负荷运行。 另外,由于陕甘宁天然气管线二期工程没能如期向北京供气,今冬全市燃气供应也呈现紧张局面。如果热力集团所属的三个供热厂的大型锅炉全部启动,出现燃气供应紧张造成的锅炉供气压力不足,锅炉很容易自动停炉,这将会影响局部地区用户的供热。 除此之外,一些供热工程开工手续迟迟没有获得批复,造成开工推迟,不能在预定供热期来临之前完工,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居民供热。 拖欠热费高达4亿供热公司亏损严重 据记者调查,一些供热企业虽然咬紧牙关,克服了原料价格上涨的难题,但他们自己的日子却很不好过。 来自热力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供热用户已经累计拖欠集团供热费4亿元。据介绍,目前机关单位已经不再拖欠供热费,而物业公司成了欠费名单上的“老大”,其拖欠金额已高达2亿元。 北京市玺萌供热公司是一家独立核算的供热企业,他们目前为两个小区2000多户居民提供供热服务,去年采暖费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据了解,这在北京市已算较高水平,即使这样,他们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负责人介绍,他们去年供热面积是24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收取供热费30元,90%的回收率,收入648万。但是每年的燃气费为568万,水电费87万,人工42万,折旧36万,其他26万。实际支出759万,亏损111万。 其实,供热企业亏损在业界已经不是新鲜事,一些企业表示,由于今冬煤价大幅上扬,即使他们能收回所有的采暖费,赔钱还是成了定局。 热力部门“骑虎难下”供暖纠纷逐年上升 伴随着能源紧张和企业亏损,北京市法院系统近年来受理的供热合同纠纷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据记者了解,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法院系统开始受理供热合同纠纷案件,司法手段成为调解这一矛盾的手段之一。以海淀法院为例,2001年该院受理供热合同纠纷案件102件,2002年为372件,2003年277件,2004年到10月1日止,此类案件已经上升到523件,诉讼争议标的总额近1000万元。 一些物业管理部门认为,收供热费已经成了最让他们头疼的工作。而按照现在的供热管道设置,只要一家停暖,就会影响到整栋楼的供热,所以供热单位还不敢随便停暖,导致有些人拖欠了六七年还不缴,但暖气却没有停过。收不上钱,又不能停,供热单位“骑虎难下”,最后只能诉诸法律。 对于拖欠取暖费的原因,市民也有自己的理由。一些市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虽然按照规定,供暖温度要达到16℃以上,但实际上室温往往低于这个温度,甚至半夜还出现停暖现象,“挨过一两次冻,谁还给他按时按点地缴钱?” 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把供热费视为政府或者单位的福利,不愿自己掏腰包。“以前都是单位缴的,现在要我们自己缴,不太合理。”家住北新桥一栋家属区的牛大妈说。和她一样,小区里还有几家住户都持观望态度,没有缴取暖费。 有关部门紧急动员多管齐下确保“暖冬” 尽管今冬的供暖遭遇了接踵而来的新难题,但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保证北京居民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季。 据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维圻介绍,今年北京市首次实行了市、区两级政府供热应急煤炭储备。北京市级储备20万吨供热应急用煤,每个区(县)储备1至3万吨供热应急用煤,并对这些应急用煤给予贴息政策支持。 其次,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北京市2004-2005采暖季供热工作方案》、《北京市2004-2005采暖季供热煤炭储备及调拨方案》和《北京市冬季供热应急预案》,对冬季供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北京市组建了市、区(县)两级应急抢修、抢险队伍,对影响正常供热的情况将采取紧急临时救助。同时,还建立了市、区(县)两级供热指挥系统和市、区(县)、街道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对供热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快速协调解决,提高北京市的供热保障能力,并将中央在京单位有关部门纳入指挥系统。 另外,全市还设立了153个储煤监测点,加强对北京市所有供热单位储煤情况的监测,随时掌握煤炭储运情况。 同时,北京市还开通了“供热服务热线”,方便市民直接反映供热问题,并快速进行协调处理。针对个别恶意拖欠采暖费的用户,将通过法律手段加大收缴力度,保证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行。对低收入的困难居民,将采取必要紧急临时救助措施。 另外,北京市燃气集团新闻发言人表示,随着今年天然气用户的增加,可测算出采暖季天然气用气量高峰将达每日2300万至2400万立方米,2004年全年天然气使用量有可能达26.2亿立方米。北京市燃气集团正在加紧建设实施天然气应急工程,将于11日正式启动兴建2004年天然气市内应急工程。目前敷设管线地上的拆除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力争在北京最冷的时刻、供热用气高峰前完成管线工程全线贯通验收,确保12月15日正式供气。 北京市政管委和市气象局还在近日推出一项综合多种参数的供热指导指数,该指数综合不同环境下温度、风速、城市热岛强度等多种参数综合影响,确定出冬季供热初日、终日,甚至能制定未来几小时或几天内的锅炉出、回水不同的温度。这意味着,今年冬天,不少市民家中的暖气将能根据综合的气象状况来决定供热温度。仅这个指数,就能为北京节省燃煤费1亿多元。 新型采暖遭遇瓶颈部分市民叫苦不迭 除了集中供暖,一部分市民也采取了其他的采暖方式,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看似先进的采暖方式,仍存在不少弊端。“买得起房,供不起暖”,这是东北二环一套公寓的住户小朱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冬,提起取暖,他还真有点发怵。 小朱住的楼使用的是开发商赠送的分户式中央空调,夏天用电,冬天用燃气。空调一启动,小朱就仿佛能看见钱“噌噌噌”地往钱包外跳。虽然住的只有四十多平米的小户型,温度也只敢设定到十六七度,但去年一个冬天下来,还是花了近四千元。 小朱所面临的这种尴尬在一些没有集中供暖的住户中比较常见,同一小区的住户黎大爷告诉记者,他们家的面积比较大,使用中央空调更不划算,现在老两口花几百元钱买了一个红外线的取暖器。“效果肯定差了点,但便宜。”黎大爷说,去年最冷的几天,他们都不敢动窝,就守着取暖器坐着,但今年刚刚上涨的电价又让他们心存顾虑。 而去年被部分媒体推崇的地热供热似乎并不被看好。地热供热是利用地下水,通过热泵来提升温度,达到供热的效果。专家认为,一方面北京水资源紧缺,地下水更得多加保护;另外,从供热本身来看,地下水含硫量较高,对管线会造成污垢,不利于后期维护,因此,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规模采用。 北京供暖急需改革专家呼吁灵活监管 供热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就它所引发的问题来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烧烧锅炉的问题。目前,集中供热、集中供热分户计量和分户供热已经成为北京市场的主要供热方式,其中,享受集中供热的住户约占总数的一半。 集中供热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但部分专家指出,这种供热方式运行成本高,温度不均衡,浪费能源、环境污染,此外,集中供热收费一般按面积计算,不使用或者效果差却也要交纳同等费用,因此需要采用更多其他灵活的采暖方式。 分户供热或集中供热分户计量在近两年被大力提倡,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住户拥有自主性,可根据天气变化自行调节供热时间及温度,也利于解决原来集中供热所发生的拖欠供热费现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薛澜认为,对于供暖问题,政府应该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一种是价格监管,了解这个行业的成本结构,给予供热企业合适的利润率;另一种是针对低收入用户,把成本摊到整个成本里面去,覆盖弱势群体的这一部分,或者由政府对弱势群体进行甄别,发放供热补贴。这两种思路,一个是相当于把钱给企业,另外一个相当于把钱给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记者查阅了部分资料,了解到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供热主要采取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方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集中供热、分户计量,可节约能源两到三成。比如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由于地处寒冷地区,每年供热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般来说,在美加两国办公大楼和公寓多采用集中供热,但是都可以分户调节控制温度,收费则采取分表到户,根据实际用量来计算。 家庭则采取自行供热的方式,如果居住的是别墅,一般每家每户都会安装一个锅炉,通常安装在地下室里,锅炉以烧油为主,冬天锅炉全天开启,但是室内温度可以随时调节。国内尤其是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用空调来供热的方式在美国和加拿大并不常见。 而在收费方式上,国外主要采取按用热量收费,同时考虑建筑面积。比如德国,在采暖费的收取上,30%—40%为按建筑面积计算,60%—70%按消耗的热量计算 信息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