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空调市场消费者不卖账
据江苏五星电器公司介绍,去年7月份空调销售高峰时期,五星山西路卖场单天销售空调曾高达4000多套,平均日销量不下三、五百套。而今年同期五星卖场的日销量仅有100多套,不到往年的1/3。 在新街口苏宁电器大厦空调商场,店长黄平告诉记者:“今年最出人意料的是健康空调并未热销。”非典过后,空调市场旋即刮起了“健康风”。按理说,打着纳米技术、净化制氧、等离子种种高科技招牌的空调,迎合了人们在疫后普遍想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心理,本应大受青睐,然而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来自苏宁空调商场的数据显示,种种名目的健康空调在疫后的空调销售总量中并无突出表现。谈及健康空调,黄平反问记者:“一年里空调总共能开多少小时?靠开这几个小时空调就能保健康,消费者谁信啊?另外还要多掏几百块钱,老百姓谁肯啊?” 概念难再迷人眼,这一方面表明近年来空调生产厂家在以高科技概念诱导消费行为时,并未向消费者兑现所许诺的种种功效,因此消费者对高科技产生了“免疫力”。另一方面,个别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产品,也未能有效传递相关技术信息,帮助消费者打破认知瓶颈和信任瓶颈。
来自空调灾年的另一重要信号是,一些小品牌的低价机型掀起了灾年热销的小高潮。在南京空调市场上,数款标价仅为1400元至1500元的迎燕空调、熊猫空调,受到消费者追捧。苏宁新街口空调商场迎燕空调的日销量超过200台,熊猫空调的日销量一度达到380台。一位选购了两台熊猫空调、正在付款的消费者对记者说:“我相信小品牌空调在生产技术、基本功能方面不会比大品牌差多少,可价格要便宜数百、上千元呢。老百姓就图个实惠,不太在乎牌子。”
事实上,产品品牌是特定企业所生产产品性量、性能和服务的综合载体,它能够帮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迅速实现认购。如今消费者却丢弃“品牌认知”这一导购“拐杖”,放宽品牌选择范围,更多地着眼于价格因素。此外,我国空调市场的年销量已放量到1800万台,市场的整体扩容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空调多年来保持的高档家用电器形象,空调已成为普通家居的日常消费品。这些因素,构成了小品牌空调热销的主要外部环境。从内因层面分析,新老品牌的市场之争,其实质是新老厂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之战。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