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成为商品
2003年12月17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当瑟瑟寒风再一次光临大地,一年一度的城市供热又向我们走来。随着各城市供热的开始,其价格问题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供暖收费标准会不会变?普通市民对现行价格持什么态度?热力公司及生产企业又是何种说法?记者深入到太原、朔州、临汾等地,进行了详尽采访。
当中国渐渐步入市场经济,国家开始逐步取消政府定价,实施商品指导价以后,对价格问题格外关注或非常敏感的对象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计划经济时代只有普通百姓才关心油盐酱醋价格的高低,而现在,政府、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都在关心物价。就拿冬季供热来说,过去是政府一手包办,成本由政府负责,市民免费享受;现在不行了,暖气成了商品,生产企业要付出成本进行独立核算,热力公司要考虑网络运行的费用,市民们更是精打细算地看能否承受得起。价格高了,市民有意见,说一点点工资难以应付;价格低了,生产企业不高兴,说成本年年增长,亏得太多,难以维系正常生产;热力公司也满脸愁容,说网络建设及维护的成本太高,这一点钱连维修费都不够。
譬如省城太原,叫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销售价格是居民住宅每月每平方米3.30元(按使用面积计算),公建每月每平方米4.50元(按建筑面积计算)。该价格的执行时间是1994年9月16日,至今尚无变化。据调查,大部分市民对此并无多少关注,因为住的基本上是单位的房子,取暖费由单位补贴一部分,自己只出一小部分,所以在记者问及有何看法时,大部分人都说无所谓。即使是困难企业的职工,由于政府的高度关注,这几年的冬季取暖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只是单位补贴比较而言少了一点,但总算还能过得去。居住在杏花岭区的王女士是太原某印刷厂的普通职工,月工资400多元,每年缴纳取暖费1100元,单位补贴80元,少是少了点,但她说有儿子、女儿帮衬还能对付。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老百姓的态度和王女士基本一样,抱怨是有,但也觉得福利供暖时代已成历史,付费是应该的。与此不同的是市热力公司,作为生产销售企业,他们觉得太亏了。记者在电话中采访了区域供暖分公司生产科的一位负责人,就生产成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生产用的煤、水、电都在涨价,致使供热成本不断上升,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亏损逐年增加,去年亏了700多万元,今年光维修费就已支出100多万元了,还不知道要亏多少。他叹口气说:“倒挂的太厉害,没办法。”
朔州市冬季较长,供热时间长达5个半月,价格问题比较棘手。在朔州市,负责供热的企业有两家,价格也不一样。由市热力公司负责市区居民的供热,每平方米2.9元,市民们反应平淡;而朔城区的居民供热则由城区热力公司负责,每平方米3.1元,百姓反应比较强烈,普遍认为价格高。经调查得知,朔城区热力公司自己并不生产,而是购买由皇威公司旗下某电厂的热气,再供应给城区的居民。由于皇威公司电厂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供热价格无法降低,致使城区热力公司左右为难。也就是说,作为“二道贩子”的城区热力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价格。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区居民由于无力负担热价,只好把已多少年不用的煤炉子重新搬上了楼,自己烧煤取暖。物价部门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将调查报告送交市政府。据悉,市政府正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给居民与企业一个说法。
由此看来,生产成本是困扰供热价格的最大问题。生产成本能够降下来,供热价格自然而然也就能够降下来了。怎么降?怀仁县供热公司担负着全县50多万平方米、3000多用户的集中供热任务,由于煤价较高,供热运行成本要比往年有所增加。为了不给用户增加负担,公司决定自己消化涨价因素。入冬前,公司举行了一次原煤采购竞标大会,最终以低于市场价26.6元的价格与县鼎盛公司等两家单位签订了购煤合同。供热公司将节约成本40万元,保证了今冬集中供热不涨价。
记者在省物价局了解到,供热价格属于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分级管理。市人民政府及地区所在地的居民用热价格由省物价局制定,其他城市由省物价局授权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其原则是: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公平负担。怀仁县的成功做法证明,生产成本还是能够降下来的,需要企业在挖潜和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省物价局表示,将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市地物价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兼顾用户的承受能力,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适时疏导和调整部分市地的供热价格,并对城市困难企业职工、失业人员、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等低收入居民家庭,根据情况实行优惠政策,确保全省人民暖暖和和安全过冬。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