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模式影响建筑降耗

2011年04月1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在中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道路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一直致力其中。在他看来,节能不仅要拿数据说话,还要注重使用模式。在某些层面,使用模式是促使建筑降耗的更为重要的手段。

3月28日,在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本报记者就中国建筑节能进程采访了江亿。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评价中国建筑节能的进程以及效果?

江亿:我国北方采暖地区的建筑能耗在下降,以沈阳为例,有几座新建的商品住房采暖热需求量已达到75千瓦时/平方米·年,大大低于这一地区以往的状况。各地区新建建筑不仅90%以上都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保温水平,很多项目的外墙外保温水平都已超过了国家的标准。目前采暖能耗有所降低的这一结果是全面贯彻建筑节能标准、大规模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新的热源方式推广的结果。

但有一个结果并不乐观,建筑的其他能耗在整体提升(除采暖外),在住宅领域,空调、照明、炊事用能上升;在公共建筑领域,大量新建的“玻璃壳”建筑也在致使能耗上升。低能耗生态示范建筑也未必节能。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中国房地产报: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建筑也不节能吗?

江亿:我们举例来看,中美合作的21世纪大厦的用电情况是空调为28千瓦时/平方米·年,照明为14千瓦时/平方米·年,再加上其他用电量,该大厦全年总耗电为74千瓦时/平方米·年。这一指标相比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楼以及国家发改委办公楼都要高,这两座建筑的数据都在60千瓦时/平方米·年到70千瓦时/平方米·年之间。

清华大学院内的中意环保节能楼的用电指标为89.1千瓦时/平方米·年,而清华大学一些老建筑的用电指标为50~65千瓦时/平方米·年。

还有,某国际街区号称使用了多种技术,包括地源热泵系统、外围护结构保温体系以及实现了辐射供冷、新风除湿等,但其空调用电指标为21.9千瓦时/平方米·年;而北京其他采用分体空调的住宅小区的空调实际用电量为2-3千瓦时/平方米·年。相差10倍。通过这些实证来看,还能说这些生态示范建筑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吗?

中国房地产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江亿:差异大的原因是这些“示范建筑”的使用模式出现了偏差。目前,一些高档住宅、甚至高科技建筑往往是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使用空调,全天24小时配送新风,实行“全时间、全空间”的环境控制,而不是像目前大量的一般建筑那样,采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方式,根据使用状况和外界气候条件开闭外窗和设备系统。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使用模式会影响建筑能耗情况?

江亿:是的。现在总在说节能50%、65%、75%。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说的百分比对应的100%能耗到底是多少呢?一问起来,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并且说法也都不太一样。尤其是在南方,住宅主要的用能是电力方式,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和家用电器占主导,空调的电耗仅占家庭总电耗的一小部分。这时通过各种对建筑采用的节能措施怎么就可以节能65%甚至75%呢?把实际用能数据说出来,用实际用能数据标识一座建筑是否节能,而不是简单的谈65%,75%,可能更符合这件事的客观规律。

(责编:zyl)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