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龙看多品牌之于家电业的适用性
本文以业内争议最大的“科龙多品牌”,作为典型案例,围绕“科龙多品牌”的前因后果,探讨家电行业多品牌战略的可行性。科龙走向多品牌战略,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采取此战略,又与其冰箱、空调领域的立体化、金字塔式的定位策略息息相关。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家电行业必须采取多品牌、或者必须采取单一品牌的简单结论,更多的则是从“科龙”个案中探讨那些成功实行多品牌战略的企业内在的基因与要素,从而给整个行业一个典型借鉴。意在给出这样的一个行业指南:具备这些基因和要素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品牌战略,不具备的企业,则不能采取多品牌战略。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家电行业不排斥多品牌战略”。
历史,让科龙扛起多品牌的大旗
在科龙的旗下,拥有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等品牌,具体而言,在冰箱方面,有科龙,容声,康拜恩等品牌;空调有科龙,华宝,康拜恩等三个品牌。以冰箱、空调等制冷家电为主业的科龙公司由此形成了一个高中低全面覆盖,较有竞争力的品牌阵营。
很多朋友谈到科龙时,都会涉及到她的多品牌运作。的确,这里面有着值得玩味的故事。因为,科龙不同于海尔、长虹等一体化品牌的企业,她是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历史让科龙不自觉的走上了多品牌之路,是历史,让科龙第一个扛起了多品牌运作的大旗,当然,截今为止,也是家电行业唯一的一个。科龙,犹如是宝洁和欧莱雅等企业在美容化妆品领域的表现,采取了以价格、档次等作为区分的多品牌战略。事实上,宝洁和欧莱雅的多品牌战略同样也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收购和新创动作后,面对现状,不得不采取的品牌模式。
科龙的多品牌运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在多品牌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分散,平均用力的问题。的确,科龙也为之苦恼过,而且在科龙高层中一度产生过放弃多品牌战略的想法。因此,科龙的多品牌之路,亦并非坦途。
众所周知,科龙是靠容声冰箱起家的,19年,风雨与阳光,成就了容声在消费者心中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2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具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容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第一提及率和潜在购买用户的指标,高居行业首位。
那么,既然历史将容声这个品牌拭亮了,为什么又增加科龙呢?这是因为,科龙公司在改制之前属于容桂镇政府,具体来讲,应该是容声电器集团,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 容声商标的所有权不归属上市公司,而是镇政府。在这个前提下,当时科龙的高层就决定发展“科龙”这个品牌。无庸讳言,科龙既是企业的品牌,又是产品(冰箱、空调)的品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科龙不自觉的将容声定位为大众型品牌,而科龙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可以说,科龙将所有尖端前沿的技术都运用在科龙冰箱和科龙空调上了。“科技的巨龙”,这是潘宁时代留下的财富,至今仍然享用。因此,科龙便一直默默的承担着家电行业内技术领先的角色,也代表了中国制冷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其企业文化中的务实与低调,让这些可以传播的资源闲置与浪费,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明确的定位。
华宝呢,作为中国最早的空调品牌,曾经在空调市场独占鳌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格力、美的、海尔等后起之秀,在空调市场上风生水起。由于体制的羁绊,华宝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与优势。在顺德市政府的安排下,98年,科龙并购华宝,但华宝的所有权不属于科龙。
而康拜恩,这个带着洋味的新品牌,涵盖了冰箱、空调和小家电等领域。在2002年底推出,甫一上市,便在消费者和经销商层面掀起狂澜。这个针对中低端市场的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攻城掠池,极具威慑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康拜恩冰箱已经串升至行业第五位。业内人士认为,康拜恩是中国家电行业价格战的产物,亦是科龙成本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
由是观之,科龙多品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非开始时的选择。是历史让科龙第一个扛起了多品牌运作的大旗。
科龙多品牌战略,在历史的阵痛中分娩科龙的多品牌战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彷徨与迷茫,有人说,科龙的多品牌战略是在历史的阵痛中分娩出来的。这其中交织着科龙不同时代的变迁和高层迭换带来的迷茫。
众所周知,科龙电器的发展是以“容声”品牌的发展壮大为基础的。 “容声”是原容奇广播器材厂的品牌,寓意为“容奇之声”。改为容奇电饭锅厂后,“容声”商标成为“容声”小家电产品的商标。商标所有权归其所有。1983年,容奇镇政府成立冰箱试制组,开始生产冰箱,沿用“容声”商标。1984年,广东顺德珠江冰箱厂成立后,容声电冰箱的销量迅速增长, “容声容声,质量取胜”广告语深入人心,容声品牌知名度急剧提高。1991年至1998年,容声冰箱连续八年保持产销量全国第一,成为科龙电器的主要利润来源。99年1月,容声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据悉,在科龙品牌刚推出的几年中, “科龙”品牌未能达到所期望的形象和知名度。随着“科龙”企业形象的上升,“科龙空调”的销量出现转机,并逐渐成为空调业的强势品牌。1999年,科龙集团推出科龙牌冰箱,以抢占高档冰箱的市场份额。科龙电器以“科龙”品牌改变了品牌不能独有的状态,树立品牌高档形象,建立和保护自有的品牌资产,为其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准备。99年12月,科龙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华宝空调”是1998年新加盟科龙的品牌。该品牌在空调市场经营多年,有着很好的市场基础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其专业制冷形象使其仍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上述一切让科龙的高层左右为难。在王国端时期,当时他聘任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罗兰贝格,给沉疴已久的科龙作诊断咨询。罗兰贝格基本的思路是“2+X”的多品牌发展战略,这是科龙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品牌从战略上给予明晰的定义。
什么是“2+X”呢?根据罗兰贝格的建议,科龙的品牌战略以科龙、容声品牌为主,科龙作为高档品牌,而容声定位为大众性品牌。应该说,这是科龙人能够接受的品牌战略。
但历史的步伐总是迂回曲折的。当徐铁峰接过科龙的权杖时,他确定的是“3-2-1”的单一品牌战略,也就是做一个从“科龙、容声、华宝——科龙、容声——科龙”的品牌减法。其实,这样一个决策多少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市场的漠视。
一直以来,科龙是战略性品牌,而容声才是盈利性品牌,华宝作为策略性品牌。如果说,让华宝品牌弱者愈弱,笔者认为,这或许可以理解。但是,让容声这个拥有18年历史的品牌,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科龙人和2000万消费者(容声的老用户)不能答应的,而科龙的现状也不允许。
科龙人对容声品牌的感情,可以用这样一句在科龙内部流传至今的话来表达:“谁让容声品牌受到损害,谁就是科龙的罪人”。
如果说华宝品牌的渐弱,容声品牌的逐渐老化在改制之前的科龙已成为事实的话,那么,徐的品牌递减策略是这一硬伤最大的内因之一。
让科龙真正回归到多品牌战略,认识且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是在科龙体制转型后。以顾雏军为首的新管理层入驻科龙,首先确定的六大战略中,将多品牌战略纳入其中。科龙第一次真正运用多品牌战略征战市场,并卓有成效。
科龙的多品牌战略,便是在历史的不断反复和迂回中演绎。这中间有面对多品牌在管理上的困惑,有过在实施单一品牌战略时留下的遗憾。正像前言里所说,是在历尽了孤独后,迎来了鲜花的芬芳与美好。
科龙迎来多品牌战略的春天从理论上讲,实施多品牌战略,能够三个方面赢得主动。首先是对总体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其次,可以加强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细分市场的针对性,从而形成稳固的品牌忠诚度和新的竞争壁垒;第三,增强竞争的灵活性和对竞争对手的反应能力,抵御风险。这样可以增强科龙对衰老/衰败品牌处置的灵活性,提高对不同竞争对手的针对性。
但是,一直被多品牌所困惑的科龙,只是在转制后,科龙才迎来多品牌发展战略的春天。转制后,新的管理层将多品牌战略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科龙的高层认为,在家电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多品牌不但不会对科龙形成羁绊,反而会成为科龙主动出击,赢得胜利的武器。
从历史沿革划分,现有的科龙品牌阵营可分为两个,一个是传统品牌,即科龙、容声、华宝;另一个是康拜恩。之所以说科龙迎来多品牌的春天,是品牌差异化策略的成功运用。
首先是科龙品牌,科龙是一个高端品牌,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确立她的高端品牌地位。从2002年的春天开始,分立多循环冰箱技术在科龙冰箱上的运用,以及科龙双高效空调的面世,赋予科龙高科技和高品质的品牌内涵。而将科龙的竞争对手指向世界著名品牌西门子,使这个品牌在定位上彻底完成了向高端的升华。
其次是容声品牌。作为大众性的品牌,容声无疑具备了强大的产品阵容,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在业界均为首屈一指。但是,容声品牌消费者的年龄层次过大,价格敏感度较强这一特征,使其陷入了品牌力有所下滑的境地。如何恢复容声的品牌活力,焕发其青春,无疑是科龙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升容声的品牌价值,从市场表现来看,则需要提升其电脑冰箱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冰箱市场上,更多的是机械冰箱,电脑冰箱远没有普及,电脑冰箱的市场份额被洋品牌占据。而被誉为“电脑冰箱之父”的科龙,无论从技术、规模乃至实力上都具备了普及电脑冰箱的条件。这是提升容声冰箱的最好途径,科龙新的管理层显然已经看到这点。2002年6月28日,科龙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