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空调市场趋势
2003年10月2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一、台湾地区
台湾本地的房间空调器/柜式空调器市场规模大概在每年70万到90万台左右,还要视天气和经济状况而定。2002年的出货量预计在78万台,比2001年上升了10%。
5月初开始,SARS在台湾肆虐,影响了台湾整体的经济发展。但是,2003年台湾空调的销售量已经肯定能达到目标,因为销售季节前的促销活动非常成功。根据5月初的一份销售预测报告,2003年空调销售量能够和2002年持平。
位于台湾首位的房间空调器/柜式空调器品牌是日立,排在后面的依次是Teco、Sampo和松下。这四大品牌的空调占据了台湾总出货量的70%。其他主要的品牌还有三洋、大同、歌林。据说此外还有20多种小的品牌。
就商用柜式空调而言,开利和特灵以及日立、Teco、大同的产量都很大。
台湾有很多关键零部件制造商,使得组装产品非常简便。这些零部件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塑料制品、电子元件。但是,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台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较高,因此台湾的零部件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略高,不少台湾零部件制造商将工厂搬到了中国大陆。
在这种局势下,台湾的空调制造商也开始调整运营,也就是把生产设备搬到台湾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国大陆。一些制造商从其他厂商购买制成品以减少生产风险。台湾似乎正沿着日本曾经走过的道路发展。
台湾的很多产品在质量上可与日本产品媲美。在台湾房间空调器市场上占据62%份额的窗机据说在世界上质量最好。
分体式房间空调器/柜式空调器的占有率稳步上升。多系统分体式空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整个分体房间空调器市场的25%,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而且,用于大楼的多联空调系统(VRF系统)在比较高级的住宅上开始得到运用。这些VRF系统主要来自大金,排在其后的是日立和三菱电子公司。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尽管消费者通过广告对于变频空调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因为价格较高消费者接受不了,销售量还是不理想。
一些主要的制造商尽力扩大空调出口量。几年来,Teco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特别是在欧洲。Sampo和大同也实施了出口战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的冲击较小,但是由于生产成本上涨、汇率较高,台湾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02年1月,台湾在中国大陆之后加入了世贸组织。2002年空调的进口关税为14%(第一年),未来会有所下降。
二、香港特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的空调需求没有大的增长势头。尤其是今年,SARS的影响使得香港的经济一再下滑,空调市场的复苏没有什么指望。
2002年,香港本地的空调需求为43万台左右,比上一年下降了13%。预计2003年的空调需求量将进一步下降。
香港的空调普及率已经很高,大部分购买空调的顾客是为了更新换代。窗式单冷空调器需求量最大,大约占到75%左右,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制造的日本品牌空调成为主流。其中,位居第一的品牌为日立,其后是松下、富士通、东芝开利和三菱电机。LG空调正在以强有力的姿态进军香港。而中国大陆品牌如美的、格力、科龙等空调的价格较低,也吸引了一批香港消费者。
过去几年间,分体空调的数量比较稳定,占总数的25%左右。另外,特殊机型“窗口分体式空调器”(Window-Split)逐步受到关注。由于这种空调运转时噪声低、室内机的安装比较灵活,因此这种机型将取代现有的窗式空调。
三、东南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当地对于房间空调器/柜式空调器的需求一直不高。直到2000年,恢复都非常缓慢。不过,2002年开始有了起色,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2002年东南亚空调市场的规模估计在190万台左右。
印度 2002年印度窗式空调器/柜式空调器的出货量为80万台左右。比上一年70万台的出货量上升了大约15%。预计2003到2004财年,印度的空调出货量在95万台到100万台左右,比2002年增长20%。
目前,窗式空调占空调产品总数的80%,无管式分体房间空调器占18%,剩下的是单一空调器和风管式空调器。
2003年4月,两家新公司进入了印度房间空调器市场—Onida和Fedders公司。Onida原先是一家大型的彩电生产商,尽管他们最大的销售网络仍然是彩电,但是该公司还是决定生产窗式房间空调器,并委托给蓝星(Blue Star)有限公司生产。Fedders是美国著名的空调制造商,在印度市场表现得很活跃,如今该公司和印度当地的主要厂家Voltas建立了合资企业。
印度房间空调器市场上,LG连续第二年保持领先的地位,紧随其后的是Voltas、开利、松下和日立。LG为了强有力地占据印度市场,在报纸和电视上展开了非常大的广告攻势,并且在印度各地的商场设立专柜,和LG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放在一起卖。印度中产阶层的家庭购买空调的数量最大,使得房间空调器呈两位数的增长。
其他主要的空调制造商如开利、Voltas和蓝星通过专门经销空调设备的代理商进行市场推广,并且迫使这些代理商签订合同,让他们同时负责售后服务并上缴一大部分利润。这样一来,代理商宁可推销LG的产品也不愿意为其他品牌代销。主要用于办公、饭店和零售业的商用柜式空调和风管式空调也在增长,不过不及房间空调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总体而言,印度空调工业的增长率为7%到8%。
蓝星公司宣布,它将和英国一家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也在印度生产上述机型的空调。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空调市场需求最高的年份是1997年,为35万台,1998年则下降到10万台以下。2000年至今市场恢复得很快,2002年为40万台。最大的制造商是松下的合资公司“National Gobel”。
在印度尼西亚,过去几年里很多日本产品的组装厂倒闭。现在主要的空调厂家有:National-Globel(日本合资企业)、Maspion-Uchida(当地企业)、台湾的东元和韩国的LG。
泰国 2002年该区域空调需求量达到42万台。三菱电机公司占据了最高的市场份额。主要的空调制造商如三菱电机、东芝开利、大金、三菱重工、夏普和富士通的生产能力已从每年40万台上升到了80万台。韩国的LG和三星也在当地开设了工厂。美国的特灵和约克利用当地的资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尽管泰国有50多家本地的空调制造厂家,但是规模都很小。其中一些厂家主要是为出口的房间/柜式空调器贴牌生产。当然,它们在本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如unifab equipment、Star、Set Point、Firm Group、Better Living、Bitwise、Unico、Saijo Denki和Uawithya Industry等。这些厂家吸引了世界上不少的独立交易商。这些交易商主要是把HFC 407c型号的空调卖到欧洲市场。预计2002年的总生产量为300万台。
马来西亚 2002年马来西亚的空调市场预计为40万台。其中松下空调的市场份额最大。McQuay-OYL是当地出资建立的空调制造厂,占据了马来西亚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生产的空调器品牌是Ascon、约克和三菱。
在马来西亚,松下的制造厂家很多,年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台。日立和开利的生产量也不少。马来西亚当地比较有实力的厂家有McQuay-OYL和Dunham-Bush。
菲律宾 2002年,菲律宾空调市场的规模大概在34万台。市场上大部分空调产品为窗式空调。开利-Conception和松下占据了菲律宾当地70%的市场份额。过去5年到6年里,主要的空调生产厂家和日本、美国的大的空调品牌联系比较紧密,如开利-Conception、Fedders-Koppel和大金-Alen。其中开利-Conception和松下占据了当地的主要市场份额。
新加坡 2002年新加坡空调市场的规模估计为16万台。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空调制造商开始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开展房间/柜式空调器的生产,主要是为了出口,目前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为了自我发展,一些当地的空调制造厂开始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与中国和韩国的空调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国压缩机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