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电器大变局 浓缩家电创业史

2008年07月2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制造”就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对“广东制造”而言,同样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电业也就是广东本土制造业的基石和名片。

这家比改革开放还早10年起步的珠三角家电企业,几乎经历了中国民族家电企业所能经历的一切:从戴“红帽子”,到脱“红帽子”;从5000元起家到年销售额900亿,从作坊式工厂,到走出国门、冲击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从最底层的社队企业,到公司治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从集资起家,到资本运作、全国范围内的大并购……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美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广东家电业的创业史。寻找珠三角企业沉浮足迹,有着十年“改革前传”的美的,无法忽略。

从北滘人到世界人:美的变局人是主因

“星期天工程师”:广州师傅顺德炒更

“电脑释兵权”:创业元老退出江湖

美的变局,人是主因。

上世纪60年代,尽管出身后戴上了“红帽子”,24位北滘人自发创业仍是一件如履薄冰的事情。依靠“地缘、亲缘和血缘”,北滘公社塑料生产组在本地人构筑的安全堡垒里进行着最简单的商业运作。

上世纪80年代初,美的转产风扇刚刚有了点起色,产品投诉却纷至沓来。“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这道坎迈不过去。”何享健很犯难,技术员都分配在国营企业里,按政策自己的小厂根本就不可能招到。在企业发展存亡的关键一刻,他想到了此前帮忙做配件的那间国营风扇厂———“请广州师傅过来帮忙!”这个大胆的念头跳了出来。

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着。广州的师傅周日休息时间跑到顺德,挣了外快;乡镇企业得到了技术支持,迈过了发展难关。当时,包括美的在内的珠三角企业都在争抢着“星期天工程师”,“炒更”一词不仅成为流行语,更是那个时代发展的见证。

“电脑释兵权”:

创业元老退出江湖

“60年代北滘人,70年代顺德人,80年代广东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的用人已经放眼到整个中国。这种转变是巨大的,不过回望这条轨迹不难发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的对人才的渴求还主要限定在技术、经营等专业操作领域,高管层、董事会仍是那个安全堡垒为自己划定的“禁区”。

直到1992年的股份制改革和1997年事业部制实施,才彻底点燃了破局的引信。其间,美的演绎了一出现代版“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一次创业元老座谈会上,何享健指着一台电脑对大家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就立即提他一级,否则……”面对无法适应的企业新环境,创业元老们陆续被劝退江湖。

“董事会开门”:

职业经理人成中坚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乎所有的创业元老都退出了美的的管理层,职业经理人团队快速成为美的经营管理的中坚力量。1992年加盟的方洪波如今是美的制冷集团CEO,掌管着美的将近500亿元的产值;30多岁的黄健领军美的第二大产业集团———美的日电集团,其中几位已成功跻身美的董事会。“美的二级集团总裁的身价至少在千万级,事业部层面则不低于百万级。”行业内流传着这些公开的“秘密”。为稳定这些高管队伍,何享健还抛出了“金手铐”:实施股权激励,授予高管5000万份股票期权。这些股权一旦兑现,部分持有者身家过亿。

权利总是伴随着责任和压力,对职业经理人,何享健给他们同时确定了很严格的问责制,干得好与不好,有明确的标准衡量,不能达标就要走人,没情面可讲。

按照何享健的新计划,今后美的集团内部将职业经理人分为内部企业家、职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经营管理者三部分,以打造职业经理人梯队。同时进一步完善开放的用人观,从2000年起,美的开始实施世纪人才工程,每年选派500名骨干出国深造,并招募国外专家到美的工作,最后形成“本地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地化”的人才格局。

在中国企业竞相奔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路上,随处可见大批倒下的先行者,其中不乏曾经辉煌的企业。美的规避多元化和国际化陷阱的方式未必普适,但其自省、内控和稳健的风格,对后来者当不无提点之价值。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