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2004年净拿节能说话

2004年09月25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2003年一场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后,中国冰箱产业版图上陡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产能在800万到900万之间的格林柯尔家族,这个产能数字让家电业诸多观察者看得兴味盎然,纷纷弹冠道:“这与全球产销量第一的伊莱克斯仅一步之遥!”

然而超过九成的时候市场都会遵循老套的规律:大规模资本运作的背景与前景总是被统一到同一个话题之下,那就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竞争的推力来自于资本运作操盘者强大的市场野心,还是局内旁观者强烈的市场威胁感,竞争只会因为整合而暂时缓和,而隐藏在这种缓和背后的是更惨烈的竞争。

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谈论冰箱产业洗牌的话题了。有媒体载文,借新飞电器总经理李根的嘴说,2004年的电冰箱市场正在经历第二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洗牌”,该文章说,第一次洗牌是在1996年,因无氟冰箱而起;现在的第二次则由刚刚开始实施的冰箱能效标识制度带来。

先别管洗牌的局面是否能够出现,节能这件事情倒确实是扎扎实实地在2004年的中国冰箱市场上演了一场大戏,而且到现在这戏还都没散场。

一场纷繁的节能秀

先得说明,冰箱节能比赛不是2004年的首创,实际上第一个被人叫做“节能年”的年份是2001年。从那一年开始,各厂商在节能方面的攀比就已经不绝如缕,到了今年则汇聚成一个胶着的竞争点。

我们还是集中说2004年的事情,新春伊始,新飞从联合国捧回一个“节能进步奖”,随即隆重推出以176CH为代表的6CH欧洲能效A++系列、欧洲能效A+银鹰系列及个性化的8GS晶钻系列,共计10大系列85款高中低档全线超节能冰箱产品。根据新飞的数据,176CH 的24小时整机耗电量是0.35度。

这件事情虽然不能被称作节能比赛的导火索,但是对2004年来说,它却把竞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所有走进家电卖场的用户马上就发现,海尔强调它的“白马王子”冰箱采用国际变频压缩机和变频技术,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能源浪费,比普通冰箱省电约60%;TCL冰箱展开数码温控节能促销;海信则宣布将市场重点转向节能产品。外来和尚伊莱克斯也推出了“省电奇冰”系列、“银智天冰”系列等高效节能产品。

其余品牌做法与以上各家大同小异,但是有两家企业在这一轮市场推广竞赛上表现出充分的创新意识,一家是科龙,该厂商作出紧急部署,从5月1日开始,在部分省会城市公开摆擂,向其它冰箱品牌发出节能的挑战;另一家是美菱,它干脆推出一本《美菱节能技术白皮书》,并且在5月10日于北京宣布,将向国内同行无偿提供两项节能专利技术,并称此举不仅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冰箱产品的整体节能水平,也可为缓解国内供电压力做出贡献。

真够热闹的!

细说缘起

全国冰箱产业产能与内销量2500万对1000万的超级不平衡状况早已经是局内人尽皆知的市场悖论,这原本就是冰箱厂商不断找新热点进行市场轰炸的最原始动力(当然,也是降价的原始动力)。只不过2004年的情况有2004特点——或许应该说是03/04特点,别管怎么说吧,就是这些特点造就了从2003年末就头角小露,并在2004年峥嵘出场的节能大战。

第一个特点是,2004年是此前中国冰箱产业界在节能方面所做的诸多努力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的一年。我国从1994年开始向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申请节能冰箱的广泛商业化障碍消除项目,1998年全球环境基金正式批准了该项目,并赠款961.7万美元。1999年正式实施文件获批准,此后不久,该项目正式启动,全国参与此项目的企业有16家冰箱企业和12家冰箱压缩机企业。作为种子资金,这些款项的到位最终促使中国冰箱市场于2003年11月全面实行新的能效标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作为行业标准,这个文件最终成为拉开白热化节能大战序幕的那只手。

但是,电冰箱行业从业者自己更加清楚,全面转向节能产品更是开拓新市场空间的需要。2003年,中国冰箱内销1080万台,出口665万台,总和是1745万台,这跟2500万台的产能之间有一个接近800万台的缺口。巨大的产能浪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都需要冰箱企业搞搞新意思。但是,中国城市家庭冰箱拥有比例已经达到90.4%,再想提升已经是难上加难,相反农村家庭的冰箱拥有比例只有16.3%,考虑到中国庞大的农业人口比率,这个比例只要上升几个百分点,对整个市场来说就足以称得上大餐。所以,新的市场必然要更多地在农业市场和出口市场上做打算,在这两个方面,出口产品要求环保节电自不必说,农民用电负担重也是实情,所以,新市场都需要节能产品,而且是全线的节能产品。

当然,国内对于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在人大代表的提案中都已经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节能制冷产品,提案的证据中有一个算式现在已经非常著名:国内现有约1.3亿台冰箱,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冰箱,则每年可节电412亿度,两年的节电量即接近三峡水电站全部工程峻工后全年的发电量。

所有的这些,就是2004年节能呼声如此之高的市场缘起。

技术上的佐证

但是,纯粹因为市场思路一转就立刻产生一种新应用的案例究竟少之又少,象冰箱这样的产品,终究需要技术变革作底子,才可能推陈出新。而实际上,冰箱在节能方面的技术也确实是越来越完善,这也给诸多戴着节能帽子的新品的推出提供了技术基础。

不妨让我们浏览一下这些技术。对于制冷装置能效比提高的可行方案进行的技术评测表明,全封闭压缩机引入的许多技术革新已经将其能效比提高了约60%;通过增加保温层厚度来减少漏热也是不错的思路,这导致今天保温层的厚度已经增加了20~30%;在无霜制冷装置和冰箱中由电机驱动的风扇的效率随着技术进步得到了提高,电子控制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控制设备的温度并减小家用压缩机开、停的高效和低效的差别;换热器的优化提高了蒸发温度并降低了冷凝温度。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制冷系统的计算模拟已经成为冰箱节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不断地研究制冷系统计算模型并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个课题上所取得的进步为研究冰箱在一段时间内温度和能耗随时间所产生的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促进了冰箱性能的改进。

所有的这些技术进步今天都已经开始在市场上的各类制冷产品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2004年来说,它们就是节能大战必然到来的重要佐证。不过话说回来,技术进步虽然是好东西,但是在节能口水战中间,技术这个东西终究还是被当成大棒打来打去,似乎有点失去初衷。

有媒体记录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的话说:“坚决反对无限制夸大节能效果的行为!”这番话的背景要借用另一个局内人士的话才听得懂,据说该局内人士是一家冰箱企业的负责人,某次该人士接受媒体采访,透露消息说,有些冰箱厂家玩弄数字游戏,无止境地标榜每天耗电量;采用障眼法标称每百升耗电量;标称耗电量与实际耗电量不符、实际能耗等级与所宣传的能耗等级不符……

这么一揭一批,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幸好2003年11月还有一个标准出台,不然谁还知道在这个行业里该听谁的?

看看标准怎么说

不过说实话,即使是标准,也不是无风无浪地被期待、被颁布、被推行的。

先说我们自己的标准推出之前那段时间。标准被市场期待,但是我们自己又没标准,所以产业界的部分先贤只好拿欧洲的标准来抵挡。不过说实话,欧洲标准确实不是“胡盖”的,人家的东西挺好。这个标准由欧盟家电协会、政府及企业代表共同讨论定案,于2003年7月3日通过。标准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3个节能等级是A (能效指数<55%)、A+ (能效指数<42%)、A++(能效指数<30%),其中后两个标准是新出台的标准,欧洲人希望通过在市场上推行这两个标准,使欧洲冰箱的能效指数平均值由2003年的70%在2004年降至小于60%,到2006年则小于52%。

虽然是好东西,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使用拿来主义的标准,好象终究有点尴尬,更何况拿来的东西并无约束力,实在容易在竞争中被误解或者曲解为市场噱头。好在2003年11月1日,我们自己的《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正式出台,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个国家标准规定,所有企业生产的冰箱按能耗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其中,A、B级属于节能冰箱,而且我国能效A级高于欧洲能效A级,比欧洲A+级能效标准略低;D级、E级表示国家将要强制淘汰的产品水平。

这么一比较,不难看出,这个标准定得不算高。实际上确实有媒体载文称,“这个节能认证的门槛是相当低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冰箱都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先不管这话说得对与不对,总之目前这个标准的推行细则还需要大力度完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的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冰箱的日耗电量也多为企业自己在实验室里检测得来,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制的检测机制。那么这种自行检测的可比性就很令人怀疑了,因为在不同的检测条件下,得出的数据可能会很不一样。

不过似乎没人介意这个差距,对于被销售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产业界来说,只要在冰箱上贴上根据自己检测出来的节能等级标签,就可以发售,这是最关键的。至于耗电量跟实验室数据不同,这很容易解释——实际使用时的日耗电量较实验室里的检测数据会有10%左右的误差,因为实验室条件很难达到。汽车的百公里最低油耗从来都是一个乌托邦概念,只要你接受这个理论,冰箱节能等级不符,应该也没什么。

但是这种状况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