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有点"冷" 空调业进入两难境地
“2005冷冻年,中国的空调品牌消失了27个,但这并不代表剩下的69个空调企业都是优质企业。2006冷冻年度,中国市场的空调品牌还会消失1/3。”上周,LG电子中国区营销总裁边京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显然他并不看好目前国内空调行业的形式。
这句话很熟。在美的今年的股东大会上,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预言中国空调行业将迎来巨人竞争时代:“2004年国内空调三线品牌已经全面失守,2005年轮到二线品牌,估计会剩下20~30家。我认为,不久后国内空调品牌将只剩几家。”
而事实上,与往年的喧嚣相反的是,2006冷冻年度以来,空调厂家选择了集体沉默,没有发出什么声音。
规模化策略遭遇挑战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曾经在国内空调企业群中风靡一时的规模成本全面领先战略目前正在遭受最严峻的挑战。
边京勋如此解释:“走规模化道路的国内空调企业在整体市场快速膨胀的环境下迅速壮大。然而,一旦市场增长放缓,这其中的矛盾就开始激化。”
边京勋的这段论断显然并非是空穴来风。根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市场的总销量在2656万台左右,仅与2004年相当;出口2560万台左右,相比2004年增长不超过10%,出口增长的黄金期似乎也成为了明日黄花。课题组还估计,2006年空调市场需求总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
而相对的是,前十位的空调企业产能已达到7500万台,空调行业总体产能突破8000万台,较2004年增长了近1500万台。
产能的急剧扩张和整体市场容量的萎缩,直接导致的就是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不断消亡。业内保守估计,空调库存已经超过1400万台,有厂家甚至认为有1800万台。而到目前为止,库存的沉重压力没有丝毫减轻的迹象。
空调业进入两难境地
巨大的库存压力使企业将大量精力放在了消化库存上,制约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按照惯例,每年9月新冷冻年度开盘时,空调厂家就会争先恐后推出新品抢占市场,取得先机。可今年的空调市场能够在新冷年开盘时顺利推出新品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在10月、11月经销商打款的节骨眼上,也严重影响到经销商的经营信心。
空调业的出路在哪?业内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应该将规模化战略向利润导向型战略转移,但是这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事实上,追求利润与追求规模并不是对立的两面,2005年在原材料涨价以及消费者对于健康、节能的重视为厂家提高价格,追求利润提供了机会。”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04年度家用空调品牌从2003年度的150多个减少到96个,2005年又有27个品牌退出了市场竞争,市场仅剩69个品牌。在现存的69个品牌中,有48个品牌在重点城市市场占有率不到1%,市场占有率低于0.01%的有29个品牌。“这些厂商的市场竞争力相当脆弱,很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里成为历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陆刃波表示,“空调业新一轮的洗牌风暴已经开始。”
2006年八成液晶品牌要出局
中国刚刚兴起的液晶电视热已经严重“高烧”。以电脑起家的联想、惠普、三星、同方、IBM等纷纷进军液晶电视市场,而以音响、DVD起家的新科、夏新、爱浪、山水、雅佳、上广电、万利达、CAV等也纷纷拼抢液晶蛋糕,再加上夏普、松下、东芝、索尼以及TCL、长虹、海信、康佳、创维等传统彩电厂家,中国市场一下子冒出了超过40个品牌,再加上不知名的品牌或主要做贴牌的厂家,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近100家液晶电视厂家。“2006年,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不会超过20个。”业内人士断言。
液晶电视前五强市占率60%
据最新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8、9、10三个月国产液晶电视销量出现“雁阵排行榜”,一线品牌中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分别以9.5万台、7.7万台、7.5万台、7.2万台、6.9万台荣登榜首,其余品牌厦华、海尔、夏新、新科、上广电等国内销量均在5万台以下。
中国电子工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占据高端电视最大份额的不再是背投彩电,而液晶电视一跃成为高端电视阵营中的主力。业内预计,2005年平板电视的总销量将达到3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约占150万台。记者对苏宁、国美、永乐三大连锁巨头提供的销售数据统计,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五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接近60%,如果加上夏新、海尔、厦华三家,销量总和则占到了总体销量的75%,而其余国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均在2%以下。
液晶大洗牌马上开始
“行业均价屡屡下挫,技术门槛不断提高,资本‘肉搏’越来越惨烈,这些都是投机者无法想象的!”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五大平板巨头均肯定这一说法。TCL集团副总裁、多媒体电子事业本部总裁史万文表示,“液晶洗牌不可能只是在国内,要洗牌就一定要比拼全球化的集群实力,不少品牌梦想到液晶市场来‘抢快餐’,这是不可能的!靠单一产品就救活一个企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液晶大洗牌马上就要开始了!”
液晶产业链的高度国际化也是“抢热钱者”所没有想到的。“虽然TCL已经在全球拥有4大研发中心、5大生产国家、10大生产基地,但在液晶的核心配件———面板生产方面仍要依赖与国际巨头的跨国合作。”史万文表示,“纯粹做面板组装、炒概念的二线阵营必将最早出局。2006年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不会超过20个。”
创维董事局主席王殿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无忧虑,国产液晶电视的大规模和低利润现状必须改善,“液晶最核心的技术是面板,国际面板争夺战将左右中国液晶的格局!”所以,在海信成功研发“信芯”之后,目前TCL、创维、长虹、康佳又都把目光聚焦在液晶面板上。
液晶“寡头市场”远未来临
“虽然国产前几名囊括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三年内还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寡头时代!”苏宁华南大区总监周晓章认为,“因为液晶电视的产业链很长,而且各品牌目前都没有绝对的核心优势,而且目前还只在大城市普及。不过,TCL、海信、创维、长虹、康佳以及厦华等形成‘多头’市场,应该是明年的基本格局!”
专家分析认为,技术升级与产业跨越相当重要,但在电视4C融合和网络化方向演进以及平板新技术不断研发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电视在应用上的极大丰富而产生变革,其影响将不亚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对于液晶电视行业格局来说,未来的洗牌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