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涨价拉开资源价格改革大幕

2005年12月29 14:53:00 来源:制冷快报
我国各种资源价格大多存在低估,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投资过热的根源。今后,资源价格要逐步提高,价格要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由天然气大幅涨价为标志的资源价格改革大幕从此拉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并实行新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天然气大幅涨价,拉开了资源价格改革大幕。

据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平介绍,2006年,我国将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6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今后,资源价格要逐步提高,价格要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可以说,今年频频出现的“气荒”促成了此次价格改革。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各省发改委官员几乎一致表示,目前最紧缺的资源产品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煤,而是今年的气。

上个月,国家发改委为协调天然气的资源调配,召开了“九省市协调会”,会上传出的信息表明,2004-2005年,我国天然气生产增长了15%,而同期消费量却提高了25%,其中北京消费量增加30%以上,个别地区的消费量更是增长了38%。

专家认为,造成“气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天然气出厂价格偏低,助长了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供应紧张。其实,除了天然气,我国各种资源价格大多存在低估,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投资过热的根源。电解铝产能飙升的背后是过低的电价;短短几年,电力行业由短缺将转入过剩,这与煤价、天然气价格过低,各地争上火电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地价过低是重要原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要控制投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理顺资源价格,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投资需求。此次调高天然气价格,仅仅是拉开了资源价格市场化的序幕,一系列资源价格改革的大戏有可能纷至沓来。

天然气 是巴黎香水还是自来水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供应瓶颈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除了利用价格机制调剂能源的供应与需求外,我们还应该对各种能源的长处和短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前之所以许多地方发生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一直将天然气视为“清洁、方便、价格低廉”的燃料进行推广,不仅将煤气改为天然气供老百姓做饭,而且利用天然气代替汽车燃料,而最大的问题是鼓励天然气供暖和发展天然气联合循环凝气发电,向市场发出了错误信息。天然气是清洁、方便的能源,但绝不是廉价能源。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将天然气比作“巴黎香水”,他再三告诫绝不能将巴黎香水当自来水用,必须精品精用。

由于居民和企业被误导以为天然气是廉价燃料,使需求呈几何比率迅速增加。许多用户利用天然气采暖,导致天然气冬夏峰谷差急遽扩大。如郑州燃气公司调度中心信息显示:入冬以来,郑州市的天然气需求量剧增至每天160万立方米,超过夏季需求量的2倍,每天出现了50万立方米的用气缺口。

这个问题在北京更突出,北京冬夏季天然气需求的峰谷差竟然高达10倍。春夏秋季没人用,到了冬季不够用,怎么办?只有大量建设地下长期库。从陕甘宁地下千余米抽出的天然气,经过脱硫、脱水、除尘、加压千里迢迢输到北京,再转送天津大港油田压入地下,到冬季再创新处理一遍送回北京,上上下下一折腾成本翻倍到2.4元/立方米,只能按照1.8元/立方米零售,用户用来烧锅炉,结果是产气、输气、供气和用户都不经济。

油 从滞后油价到实时油价

2005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一改过去对石油流通体制改革话题不谈具体内容的态度,透露了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将分三步走等内容。

曹玉书说,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分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分三步走,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要解决怎样从滞后油价向实时油价转变等现实问题;其次是切实放开批发环节,在对外开放之前先对内开放,改变由两大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最后要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在石油进口环节真正实行竞争。

在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步走方案中,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被排在第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是因为改革定价机制是最为可行的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邓郁松参与制订了《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方案》。他认为,目前由发改委制订零售中准价的定价机制,和国际油价相比有滞后性。但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马上放开可能只是给获利群体提供更大的机会,而为其他人群带来更大的损失。”

鉴于此,邓郁松建议,完善成品油价格体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仍然由国家发改委制订零售价格,但是从滞后油价变成实时油价,实时跟紧国际油价的变动。第二步,等竞争主体多元化以及相关法规完善之后,就可以实行市场定价。政府监控则是放在企业行为方面而不是价格制订方面。

“最近几个月看来,实际上发改委调价的频率在增加,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邓郁松称。

水 资源缺乏重理水价“流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自来水价格一直都很低廉,1立方米仅售几分钱,直到1991年自来水价格开始逐步上调。1991年,北京市自来水价格首次上调,每立方米的水价由0.12元上调到0.30元。此后进行了多次调整,2003年1月20日,北京市再次上调水价,由每立方米2.00元调整到2.30元,同时,居民使用1立方米的自来水征收0.60元的排污费,水资源费也由0.30元上涨到0.60元。今年8月1日,北京市又实施了14年内第九次调价。同时,湖南、云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也相继出台了本地的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山东、江苏、陕西等省出台了《水资源费征收办法》。

关于全国范围内的水价改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室主任裴源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短缺是水价问题的本质所在。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而水价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又加剧了水资源的严峻形势。

对水价有较深入研究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沈大军认为,水资源短缺和整个市场经济形势决定了水价的变动。“水的价格还不够成本,肯定是需要调整的。”沈大军说。

7月30日,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全国水利工程水价改革会上也指出,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对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发布会上说,“提高水价是推动社会节约用水的根本办法”。

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运用价格手段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从而实现在全社会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次全国范围水价改革的主要目的。

煤电 电价上调 煤电联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作出决定,自5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水平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2分钱。居民生活电价是否调整由省级政府提出意见,需要调整居民生活电价的,要依照法定程序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次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旨在解决去年6月以来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各类电价中,农业、中小化肥生产用电价格未作调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凯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我国电力供需整体依然偏紧,最大电力缺口将达2500万千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强电力需求价格管理,继续推广和完善分时电价等电价制度,鼓励用户科学合理利用电能。

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现行分时电价办法,调整峰谷电价执行范围、峰谷价差和时段划分标准,推行和完善丰枯电价和季节性电价,逐步试行尖峰电价,建立上网环节与销售环节峰谷电价联动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逐步推行避峰电价、高可靠性电价等电价制度;逐步扩大两部制电价执行范围,提高两部制电价中基本电价的比重。各地还可结合本地实际,研究阶梯累进式电价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用户节约用电。

同时,拟议多时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也于5月1日开始实施,饱受电煤价格上涨之痛的发电企业终于迎来了“新生”,几年来一直无法协调的煤电矛盾也有望得到一些缓解。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