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成都为首建筑节能发展提速
2005年12月1日,在建的“金府路6号”住宅项目,擅自取消设计文件规定的墙体节能措施,现场无节能施工、监理记录及节能材料材质检测报告,被责令立即整改,并等待处罚。这是成都市房地产项目因节能问题首次受到责罚,成为12月1日《成都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实施后的首例祭旗者,业内人士称,《成都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这部地方性法规的正式施行及其对违法者的公示,标志着建筑节能走上了法制化、强制性轨道,节能建筑从以前的“说”真正走向“做”,也意味着我省以成都为首的建筑节能推广提速。
大势:居住成本偏高
据省节能办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于全球第七位,但能源消费总量却达到近20亿吨标准煤,位居全球第二,占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0%,如果中国未来采取美国的发展模式,达到人均年消费11吨的煤当量的能源消费水平的话,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173亿吨,显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问题的严峻挑战。专家介绍,从单位GDP的能耗看,尽管改革开放后通过20年的努力,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60%,但仍相当于日本的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综合能效率要比国外低十几个百分点。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出现停电,400多个城市缺水,实实在在说明了能源短缺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能耗也相当惊人,据国家发改委能源项目中心的数据,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的耗能量,外墙大体是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是2.5倍,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和空调负荷是发达国家的2-3倍左右。按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现有建筑能够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只有0.7%。专家认为,相同居住条件下我国城市居民要比欧美国家居民多付出几倍的居住成本。
推广:盯住开发商和购房者
推广节能建筑已经是大势所趋,这其中有两个节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开发商,二是消费者。
某开发商内部研发机构负责人谈到建筑节能的问题时表示,他们研究开发的是产品的“卖点”,更多的是考虑楼盘的造型和景观,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要求和面子需要,诸如大玻窗、私家花园、大容量热水器等,而不是考虑节能,至少不首先考虑节能。而在很多开发商看来,一些保温型节能材料都是用在“看不到”的地方,购房者并不见得领受开发商的“良苦用心”,市场反应并不见得有效。这是多家开发商的共有心态,因此开发商首先必须树立节能观念,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注入“节能”内核,让“好看”让位于“节能”,让“面子”让位于“里子”。
对购房者而言,购房必须从建筑物本身的生命周期考虑,即在普通住宅70年使用周期内,可以节约或少付多少水电气费,购房者应该给自己算算账。据测算,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的房子,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一套房子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会减少50%。这对很多购房者而言,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在四川建筑装饰协会的郑先生看来,推广节能建筑还应该从税收、信贷、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尤其是对开发和销售新型节能建材的企业,据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措施,以鼓励节能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推广、运用。
成本:几乎不会增加
很多开发商对节能建筑不“感冒”的原因,是担心增加建筑成本。
省房产协会一位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这位人士说,且不说真正的节能建筑本身每月可以为业主节省一半左右的水电气费,就是市面上现有的节能建材也不比现有非节能建材昂贵多少,一般而言,节能住宅安装保温外墙、节能门窗的花费每平方米60元,安装中空玻璃每平方米100元,安装一个废水循环系统千余元,算下来比普通住宅每平方米高出100元左右。但如果节能建材的大面积推广,建材商的研发成本和推广成本还会降低,并进一步带动开发商的成本降低。
广汉一家生产外墙保温材料的厂家也向记者证实,该厂专利技术生产的外墙装饰材料不但装饰效果好,节能效果达到50%,而且价格成本也只有普通玻璃幕墙的50%。目前成都、广州已经有小部分开发商在使用。
就商品房本身的成本构成看,使用节能建材也不致于对现有房价产生实质影响。业界透露,目前房价组成有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税收、管理成本、利润等。建安成本占20%,使用的节能建材也只是其中一小块。
省房协有关人士指出,在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建筑的宏观背景下,对于开发商而言,谁先走一步谁就抢得先机,如果想在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开发高品质的节能住宅是塑造品牌形象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