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制定桂台冷链物流合作发展规划
广西农渔产品物流腐损率高,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市场空间巨大。而台湾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完善,冷链产品全程冷控,发达的冷链综合市场已经形成,正寻求出岛发展。如何衔接桂台冷链物流业,加强双方的合作,共建广西冷链物流体系,打出一条畅通内地各省区市、港澳台与东盟的农渔产品及其它保鲜产品“冰通道”,值得深入探讨。
1发展冷链物流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广西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期,如何加快冷链物流业跨越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是保证人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因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不断改善行业环境和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冷链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食品、农水产品冷链物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特点。经济发达的欧美加以及亚洲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区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完善,冷链产品全程冷控,冷链市场已经形成,完全实现了食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在冷链物流支持下到消费用户的全过程。
但目前我国内地商用冷(藏)库面积仅700多万平方米,冷冻(藏)能力只有500万吨;保温车仅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1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仅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我国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至30%,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
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起了水运、铁路、公路、民航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与世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冷链物流网络,深化了冷链物流的延伸服务及经营模式。目前台湾有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80亿元新台币冷冻食品配送商机。
近年来,广西的农渔产品及食品工业生产迅猛发展,有许多农水产品的生产已名列全国前茅,南货北运的品种不断扩大,不少东盟国家的农水产品也经道广西运往内地各省区,各省区与东盟贸易的各类商品也经道广西出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3629亿美元,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已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双方之间的合作在投资、贸易、旅游等很多层面展开。据东盟秘书处官员表示,2015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将会达到5000亿美元。同时,我区与内地各省区、港澳台以及东盟各国的该类贸易同步增长,对生鲜农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冷链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但其在食品、生鲜水产品和农产品运输、保鲜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农渔产品和其它保鲜产品的贸易。
台湾冷链物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且冷链物流经验成熟,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已形成了与世界经济体系密切衔接的综合冷链物流网络,但市场发展空间不大,急需出岛发展,尤其是在CAFTA(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与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生效后,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更需要以广西为桥梁通往东盟各国及中国内陆各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