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土壤可给房子制冷取暖
【中国制冷网】房子制冷取暖靠的是地下土壤,生态湿地风景迷人还会“呼吸”,合肥的人居环境建设可以很美也很潮。记者11日从省住建厅获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合肥有两个项目上榜获得殊荣。
巧借大自然创造宜居环境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我国参照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设立的一个政府奖项,于2000年设立,旨在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适应国内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客观需要,并借此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现代形象。
作为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安徽此次有三个项目获得大奖。其中,合肥高新区合芜蚌实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合肥市滨湖湿地生态修复和公园建设项目双双成为国家级典范。“合肥的项目巧借自然环境,做到便民、利民和惠民,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条件,真正体现出人居环境范例的精髓。”有关人士认为。
地下土壤体为环境冷热源
据了解,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90264平方米,是集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总后台、高新技术及产品交易总枢纽。它是全省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之一,也成为迄今为止合肥最大规模运用地源热泵节能技术的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告别传统带电的空调,制冷取暖主要靠的是自然资源,人住进去会感觉非常舒适,还可以远离常见的空调病。”该中心的建筑物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源中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建设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以地下土壤体为环境的冷热源,夏季“蓄热”、冬季“取暖”,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供暖和制冷运行费用节约50%以上。
生态修复让湿地“会呼吸”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是国内首个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对湿地经科学合理生态修复取得突出成效而建立的国家级公园。目前,配套建设的公园总面积达1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73公顷,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对于涵养水源、修复湿地以及调节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利用“生态修复”的理念,把自然和生态的成功修复作为建设终极目标,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工程。未来,合肥还拟在滨湖湿地划出专门区域作为生态培育区,实现合肥滨湖湿地的永续留存和持续发展,真正让合肥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