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神笔马良画的饼?
画饼充饥的故事固然可笑,可是,如果画饼的人是点石成金的“神笔马良”呢?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不再低调,在国内资本市场、投资领域都给投资者画了一张大饼,这究竟是不是“神笔马良”笔下的那张饼,成为过去一年留给人们的一个悬念。
高额利润还是镜中花
去年1月14日,天奇股份披露受让无锡一家风电科技公司49%的股份,股价当日涨停;同日,粤富华宣布向珠海高栏岛风电场项目投资4.63亿元,股票迅即涨停,此后1个月内股价再涨50%。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新能源题材股票涨幅普遍超过市场整体涨幅一倍以上,成为A股的热门题材板块。新能源等于高利润?在形形色色的股评家嘴里,一张看似很美好的大饼正在摊开——
2009年,中国预计风电装机容量将新增800万千瓦,累计实现装机2000万千瓦,增速近70%;随着装机容量骤增,风电设备企业快速增加,整机、叶片、塔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预计总数接近200家。
与此同时,作为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也快速增加到年产2万吨,涉及20多个省份的在建产能高达8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不仅如此,一批企业正在中国日照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跑马圈地,甘肃、新疆等省区都提出了打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计划。
然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不意味着真金白银的进账。
7月,国家电监会发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受日前联合国停批中国风电项目影响,有企业坦承,如果拿不到CDM的碳减排补贴,风电投资将陷入亏损。
至于太阳能发电,中国产品销售市场多在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Q-Cells终止与江西赛维的采购合同就是一例。在国内的市场开发上,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多次表示,太阳能发电只有享受每度1.44元的上网电价才能有微利,而目前的招标电价仅为0.69元,属于典型的赔本赚吆喝。
看似时髦光鲜的新能源,目前还是一个骨骼脆弱的孩子。
“政策奶粉”还得吃下去
尽管项目自身的财务回报低,新能源的故事却远未结束。
“中国政府是世界上发展新能源最积极的政府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在去年9月上海举行的绿色科技论坛上,李俊峰透露:“如果老百姓仔细观察自己的电费账单,就会发现有电力附加费这个项目。这其中就包括近年开征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正是这每度电1厘钱的附加费,成为了新能源补贴的重要来源。”
李俊峰介绍,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采取国家责任与全民义务相结合的政策。来自政府和老百姓口袋里的补贴款,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强身健骨牌”奶粉。
7月,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名单里增加了一个新名词——“金太阳”。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公布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金太阳”工程将补贴294个示范项目,发电装机总规模达642兆瓦,年发电量约10亿度。尤其是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发电系统及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中,补贴的幅度高达50%。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大,金太阳工程试图通过培育中国自己的光伏发电市场,缓解国内企业今年以来的经营困难。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成长还得依赖“政策奶粉”。但补贴能补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吗?姜谦认为:“光伏产业最大瓶颈是技术无法突破导致成本高企,制定创新性和成长性的选拔标准,成为‘金太阳’工程是否成功的关键。”
看家本领还需练两招
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膨胀的制造能力引起了业界的担忧。
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初,不少人原以为,中国可以在新能源产业上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关键技术的缺失仍然限制了核心竞争力。新能源产业能不能跳出“中国制造”的窠臼,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看家本领,至今仍是个大问号。
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首次将风电设备、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的“黑名单”。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导向上,开始更重视终端应用,而不仅仅是原材料、下游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还不是片面追求规模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即便是在发展最迅速的风电设备领域,目前一些关键领域如轴承、齿轮箱和电控技术等仍然是国外企业唱主角。
在光伏发电领域,出现了更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中国企业仍然在扩张多晶硅产能,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配套;但在另一方面,像GE、康宁、杜邦这样的知名跨国企业,却纷纷将研发重点转向了薄膜太阳能技术。
康宁大中华区战略总监林涛明认为,薄膜太阳能技术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晶体硅降低材料成本。此外,其光电转化效率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有望进一步降低单位发电成本。“太阳能发电的未来在薄膜技术。”林涛明对此信心十足。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些国际巨头在2009年释放出的信号,将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技术路径。
2009年,中国已向世界承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这将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的蓝图,还在等待“神笔马良”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