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启示录
2008年9月15日,世界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应声倒地,拉开了这场急速恶化的金融危机序幕。如今,距离这场风暴已一年有余。
在这一年中,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回暖进程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词汇;在这一年中,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出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药方”;在这一年中,我们也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去思考上一轮高速发展中我们的产业究竟怎么了;在这一年中,中国的电气企业对“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的心存谨慎,出局者黯然神伤、常青树屹立不倒、新生代悄然崛起。
如今虽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阴霾,中国经济的企稳回暖已如约而至。2009年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电气企业亦然。当我们因过去60年的光辉与荣耀而自豪之时,什么又将引领中国未来的60年?
如何在危机后时代拔得头筹,或者,对于这场危机的总结是第一步,而这在现阶段远远比畅想宏图伟志,来的更为现实。
“未来半年到一年,世界经济还有中国经济还会出现什么样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可能产生什么样变化?”、“对于中国电气企业而言,这样的格局变化又意味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今天,围绕着危机与危机后时代、成长与强大的命题或许才刚刚开始。
中国经济的“暖色调”
10月22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今年第三季度实现GDP增长8.9%,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的GDP增长为全年‘保八’奠定了良好基础,‘保八’增长毫无悬念。”
在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同时,综合我国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种种表现,关于中国经济“V”型态势的观点逐渐得到证实。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10月17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正处在一种平稳向上状态。”他进一步解释,目前判断及把握中国经济的关键在于中国工业的发展,就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6.4%,一路跌落至今年2月份的同比增长3.8%,之后一直回升到8月份的同比增长12.3%,中国经济的“V”型曲线日见清晰。
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回暖,专家认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包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同美欧等国“补窟窿”的救市计划相比,我国的四万亿元投资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显然更加扎实,也更加深得人心。德国《柏林日报》就在以“中国,脉冲发动机”为题的报道中称,“在缓解日益恶化的金融风暴上,中国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项大规模的计划有助于抗击全球经济放缓效应。”对此,有学者认为,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中国在世界经济及政治地位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分析表示,从2000~2007年,中国和美国被称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双引擎,但在此轮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成长动力来源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几乎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摆脱衰退的单引擎,而与此相伴的是中国地位的大幅上升。然而最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让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但中国的金融系统却安然无恙,从而使中国拥有了一次从危机中吸取“免费教训”的机会。
“这次金融危机的惨重代价是导致了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崛起才被赋予了真正的意义,成为这场危机的最大赢家。”胡祖六说。
虽然多数经济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向暖趋势表示认可,但仍提示说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不稳固、不平衡、不确定。“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1%,其中‘三驾马车’中的投资贡献6.2%,消费贡献3.8%,而出口则呈现-2.9%的负增长。”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现在是在持续增长,但是深层次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结构问题。如果深层次的经济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经济肯定会是不断地波动,呈现‘W’型。”
此番言论的得出是因为姚景源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目前经济呈现回升态势,但是整体尚未恢复到去年的正常水平。
就电工行业上半年行业发展现状而言,2009年上半年,电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2516.54亿元,同比增长6.95%,而这一产值去年统计增长幅度为30.92%。此外行业利润总额及进出口总额仍呈-7.40%及-20.60%的负增长,较去年同期增幅分别减少44.77、48.94个百分点。
为此,姚景源认为“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对整个经济刺激的力度仍不可减弱,短期内刺激政策还不能退出。”尽管“保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政府投资拉动,客观上存在一定“副作用”,但目前这些刺激政策还不能退出。“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少吃一点‘药’,等到都好了就可以不吃了。”他表示。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