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90%,一些在行业内领先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跨国并购建立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国内行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树义介绍,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他说:“我国虽然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资源、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价格优势,但随着煤电运要素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利润增幅的回落,有要素价格上升、利润受到挤压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低端产品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市场过度竞争的结果。在产能过剩问题日趋凸现的大背景下,我国延续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业增长方式在市场作用下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
“我认为,‘中国制造’的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提高装备工业水平,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自主研发,建立中国的知名品牌,提高中国制造的内涵和质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使我国由成本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孙树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