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电厂商救市最后的绝招:节约
2005年空前的水荒、电荒、油荒,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能源带来的恐慌和危机,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节约势在必行。国家的重视,消费者的巨大需求,其光辉前景让无数企业看到了希望。在节约的追逐中,一直面临市场消费疲软、原材料涨价双重压力的白色家电厂商表现尤其突出,业界大腕如荣事达、西门子、LG等无不先后攻城掠地,大动干戈。
行业相关人员认为,走节约型道路不一定有好日子过,但是不走节约型道路是一定没有好日子过,家电节源势不可挡。
最后一班车———节约
如果说《家用电动洗衣机国家标准》、《能效标识》颁布并实施为家电产业命中注定要翻越节源这道坎的话,那么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引发的节能家电消费的激情,则让“节源”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随着节能这张车票的紧俏,整个连锁反应局势顿时呈现,在当今的家电行业,特别是在白电行业,开口讲节水,闭口谈省电,一时间,整个神州一片绿色。
“家电节源,是整个行业经历了价格、资源等争夺之后家电市场竞争的必然的结果。”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出台的不节能家电全部禁止销售等法规规范的出台和实行,外加“白电”遭遇的市场消费疲软和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压力,降耗增值,走好节约路,无疑成为了“白电”产业通往春天的末班车。
尴尬,狂奔的“大篷车”
对节约这趟车上现实的运行状况,业内专家则精辟的把其称谓是狂奔的大篷车。在大篷车上,有讲次序、守法则的人,而更多的则是攀爬上车,不讲次序,不讲章法。分析人士认为,“白电”产业在遭遇原材料涨价以及市场消费兴趣点的转变巨大压力的时期,其实节源为企业的突破和提升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可事与愿违的是,盘点过去,真正记忆深刻,值得回忆的几乎所剩无几。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主要体现为:
节电功夫真假难辩
一看机会来了,顷刻之间,所有的洗衣机好像都节水了,所有的冰箱好像都省电了。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有一些厂商甚至玩起“以静制动”障眼法,实施“外变内不变,价格跟着变”的变戏法,也就是说给原来的产品重新穿个外套,贴上节能标签,调高价格标签……诸如此类取巧的“近视”行为不但影响了消费者对节源家电消费的好感,同时也让踏实做事的企业感到愤然。荣事达、惠尔普等潜心节水、省电技术研发的企业表示节源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一些企业的跟风行为,不负责任的忽悠消费者,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新概念让人不知所云
笔者连续调查了分别位于北京6个城区的6家电器商场,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售货员在宣传产品时使用的许多概念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既新鲜又陌生。厂商说得热火朝天,消费者感觉云里雾里。
正是这些不良现象,使得节源市场出现了一片喧哗、混乱的局面,最终落得“大篷车”开上快车道的尴尬。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洗衣机部主任鲁建国表示,节水家电的根本来源于技术的突破,而不是漂亮的概念包装,其实市场总是遵循着种什么得什么的因果循环,只有实干才有成绩。在节水洗衣机领域颇有建树的荣事达就是一个很好的辅证。荣事达在05年上半年业绩增长幅度高达40%,高出行业整体涨幅10多个百分点、上半年完成20多个亿元的销售额、提前110天完成了2005年全年计划产销量,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业绩其核心来源于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把技术成功地转化为应用。从生动的事例中可见,要把“大篷车”赶下快车道,产业更需要正确的本位认识和行动。
市场法则的轨迹是“顺者昌,逆者败”,在节能这趟车上同样如此。要想收获,踏实做事情的态度不可少,要想搭乘赶往春天的最后一班车,则必须反思长期以来的竞争策略,不可以仅局限于依靠概念包装和噱头炒作,而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创新系统,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和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步入阳光和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