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新能源建筑应用作为实现能源替代目标的突破口
制冷快报 - 制冷快报记者从两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将更大力度在建筑领域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今年中央财政将再投入40亿元,重点向保障性住房倾斜,向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行业倾斜,并引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资金投入,激活全国建筑节能大市场。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下一步要把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作为实现我国能源替代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大推广力度,争取使太阳能、地能、生物质能成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热水、供暖等生活用能的重要模式。初步测算,如果到2020年有20%的建筑使用上可再生能源,将占建筑总能耗的12%到15%,对完成全社会可再生能源应用目标贡献率将超过30%。
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建筑中,在我国尚属发展初期,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规模小,投资回收期长,政府给予引导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尤为必要。
为此,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从2006年开始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示范,截至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5亿元,共支持371个项目。示范项目的窗口带动效应,激发了市场需求,在项目实施3年间,仅地源热泵应用面积就增加了3倍。
为了放大政策效应,自2009年,两部门由补助示范项目转向对城市或县城给予综合奖补,并鼓励地方采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支持方式,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国家财政已累计补助资金60亿元,支持启动了72个示范城市和146个示范县。
国家财政以补贴助推新能源建筑应用的背后,是我国面向世界发出的节能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15%,这意味着要努力提高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重。而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