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技术:不能再等待
按说,应运而生的技能新技术甫一面世,就应当受到政府的力挺和人们的热捧。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样的一种怪现象:一边是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旧技术深受“亲睐”,一边是能节约大量资源的节能新技术“待字闺中”。
据了解,曾经有这样一条消息:20多年来,我国普遍的低水平炼焦带来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焦炭产业亟待走上清洁生产之路。然而,早在1996年,第一代清洁型无回收焦炉就在国内被率先开发出,其投资成本只有现行大机焦炉的19%-20%,在不久前山西省对已投产运行的8种焦炉进行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中,该技术的各种指标都名列第一。可令人不解的是,研制成功已整整8年的这一技术在我国焦炭主要产地的山西省,却迟迟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至今仍“待字”在各种会议的材料和众多专家的“叫好”声中。
另据报道,我国最权威的太阳能发电研究机构之——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5年前就已经研制出太阳能路灯、庭院灯等一系列户外太阳能灯具。据专家介绍,一盏普通路灯算上电力增容费,铺设线路等,一次性成本在4000元左右,而一盏太阳能路灯的费用也在4000元上下,且后期没有一分钱电费。即使是一点阳光也没有的阴雨天气也能持续照明一星期,可保证天天照明。全国每年新增户外照明灯5000万盏,如果太阳能灯能占到千分之一,一年就能给国家节省近7亿度电,等于给国家送了一个10万千瓦的发电站。可见,该太阳能灯成本不高,技术不复杂,使用起来也挺方便。可是,5年来,这些本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的节能技术,却一直无奈地“待字闺中”。
焦炭清洁生产技术综合效益显著却难以推广,太阳能路灯节能效果突出却上不了路,这显然是一种变相的能源浪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的国情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节能新技术“待字闺中”的不合理现象。
而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在宏观方面进行相应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在扶持节能技术进步方面形成有效的政府优惠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并果断地斩断新技术在审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与各地方的利益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形成的利益链条;也需要企业界在生产和营销领域里进行具体的微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