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能源再生 全由高新技术挑大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难想象,没有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人们能够开上“绿色汽车”、住上“节能屋”;也难以想象,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只有掌握实实在在的高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远大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勇挑重担,而各行各业的企业更是积极争当节能减排先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尽管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但我国的节能减排战役在2008年仍然打了一个“漂亮仗”。近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7%;万元GDP能耗全年同比下降4.21%。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外,高新技术功不可没。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共有48个项目获得2008年度全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业内专家表示,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应用的先进环保技术为推动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先进的环保技术,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进展。
节能建筑技术“盖起”绿色住宅
在我国能源消耗构成中,建筑能耗名列前茅。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我国新建建筑竣工约20亿平方米,在已建成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为高能耗建筑。
严峻的现实推动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布“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节能重点推进的四项工作时强调,要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高效集中供热热源和输配系统技术、高效热泵采暖制冷技术加快进行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尤其是太阳能技术已成为建设节能住宅的首选。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仲继寿介绍说,太阳能建筑关键是把建筑物本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件,其不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而且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潜能,通过整体的设计方法可以达到30%的节能效率。同时,太阳能建筑的定义和量化指标并不困难,技术也日益成熟。
目前,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浙江海宁华联大厦楼顶有一片明晃晃的太阳能集热管。据华联大厦负责人介绍,这个太阳能环保节能双热源新型供热系统节能功效明显,一年可节约成本120万元,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不仅是一幢独立的建筑,也不只是提供单一的供热或照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还被应用到一些大规模建筑群中,并拓展到太阳能沼气、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烘干和太阳能空调等领域。我国最大的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之一——山东省济南市唐冶新城已成为国内外太阳能光热、光伏一体化应用的典范。
除了在太阳能应用技术上下功夫,各种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也日新月异。现在很多住宅小区已彻底告别实心粘土砖,使用的是节能利废的新型墙材,如体积大而重量轻的砼多孔标砖。
节能建筑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建筑能耗高的偏见,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测算,节能型住宅与非节能型住宅相比,在土建成本上一般只增加5%-10%,按照土建成本每平方米800元计算,则外墙成本增加约为40元,屋面增加7元,门窗增加17元,总共增加64元,增加的成本为土建成本的7.8%,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也仅增加6400元。如果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节约40度电,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每年可以节约4000度电,按照每度电0.5元计算,一年就可以节约2000元。如此算来,节能建筑在土建成本上多花的钱,几年就可以从电费里省出来。
仲继寿长期致力于节能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他认为,节能建筑一定要倡导建筑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离开高新技术,节能建筑将无从谈起。
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节能降耗
在能源紧张而环保压力又不断加大的今天,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谈起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表示:“近几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预期目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高虎认为,在可再生能源中,我国的风电技术进步最快,因而产业的发展也很快。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2007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34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提前3年超额完成预定目标。“目前,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紧追德国、美国、西班牙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五”。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虽然不能与风电相比,但高虎认为,由于生物质能的资源来源很多,利用方式、产品种类也很多,因此,我国生物质能技术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200万千瓦,农村沼气池为8000万农民提供了清洁的生活燃料,大型沼气池达1500多处,年产沼气10多亿立方米。
高虎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因地制宜,结合技术特点和当地资源条件,有区别有重点地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发电的重点是农业生物质发电、林业生物质发电、大中型沼气工程发电和垃圾发电。由于受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制约,生物液体燃料主要鼓励以甜高粱茎秆、薯类作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充分利用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的燃气比例,并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有机废弃物和工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示范和试点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难想象,没有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人们能够开上“绿色汽车”、住上“节能屋”;也难以想象,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因此,在未来更加艰巨的节能减排道路上,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只有掌握实实在在的高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