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杰:暖通空调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理事长 罗继杰
各位嘉宾、各位同行,上午好!
“绿色设计,节能减排”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下面结合工作时间围绕暖通空调(设计)行业如何应对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指标极具挑战性
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在“十二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确定为16%,同时还有其他约束性指标。国务院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队节能减排总目标也作出了规定。
(二)“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名誉及到2020年将新增300亿㎡;交通基本建设在未来的几年内将继续完善公路、铁路网络,提升、优化航道、港口、机场的吞吐能力和运输能力;城市公用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继续加大。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才能实现节能减排总目标,为暖通空调(设计)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二、当前暖通空调(设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观念陈旧
可持续发展是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很多设计师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节能设计理念体现不足,对节能减排的某些概念不清楚,在设计中单纯关注设计日工况、设备初投资、设备主机的能效比等。设计思路保守僵化,设计缺少针对性,对项目特征、地域气候特点缺乏深入研究,简单套用标准规范。
(二)设计水平不高
作为暖通专业的设计师,除了对本专业的技术要熟练掌握外,对其他专业的技术及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穿心动力不足,一是缺乏利益驱动,二是设计任务繁重。设计人员疲于应付而无暇考虑技术创新。
(三)设计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多数设计院所都在使用二维设计软件,网络应用还停留在用共享代替软盘的层次。设计师采用的制图软件、文件格式、图文样式不统一、不匹配,导致专业内部、专业之间衔接不畅。目前尚没有成熟实用的协同设计软件,设计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容易出现错、漏、碰、缺,且设计效率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四)运行机制不尽合理
专业间沟通、决策机制不健全,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团队合作成都较低。建筑师往往更注重新潮的外表,以及美学的体现,往往容易忽略建筑物的基本功能。缺少与设备工程师的沟通,致使对支持建筑美学发展的建筑设备技术无法有限体现,标准规范制定,跟不上技术进步和生产实现的步伐,往往是标准颁布时部分内容已经滞后。标准编制、管理存在缺陷,没有统一归口管理。
(五)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节能减排技术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受阻,对设计单位的科技创新重视和引导不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设计行业地位边缘化。致使产品保护机制不健全,国家缺乏设计行业致使产权保护的法规,导致工程设计单位的专利、转悠技术、创新成果等,经常被业主无偿套用、拼接、复制、转让,设计单位很难实现知识产权主张,专有技术应用的有偿收费问题也得不到业主的认可。
三、暖通空调(设计)行业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以节能减排为牵引,实现暖通空调(设计)行业转型发展
设计理念方面,由常规设计向凸显环境品质和质量、效益转变,由单一技术的应用向注重技术集成、突出地域特色转变,由传统技术应用向注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
技术应用方面,由传统能源使用向可再生及清洁能源使用转变,由单一的能源使用方式向多能结合使用方式的转变,由简单设计向系统设计转变。
发展模式方面,由阶段服务向全过程服务的转变,由单一设计任务向产业链延伸任务转变,由单一设计人员向设计人员和非设计人员整合转变。
(二)实现节能减排指标暖通空调(设计)行业的主要对策
立足国情,完善标准和技术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体系,开发节能减排技术。适应节能减排要求,提高设计水平,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节能设计要求,熟知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指导工程设计,掌握节能技术,并在设计实践中合理应用。有效地掌握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的建筑类型,采用适宜的建筑节能技术。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设计效率和效益,推动设计手段的更新,加快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广泛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从而为修正设计、提前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调整结构,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加大创新力度,转变人才管理理念。改革内部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专业融合,形成节能减排设计的合力。
四、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1.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加快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进度,提高编制质量,做好新老标准的衔接交替,使标准规范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2.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约束与激励。
3.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使用管理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促进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节能。
4.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法律条文等,从法规制定上解决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
5.完善“产-学-研-设”相结合的产业链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工程转化,制定鼓励科技转化的政策和方法。